基于监测数据的部件状态退化规律及故障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单部件故障数据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交互性失效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 第16-21页 |
2.1 常用的可靠性指标 | 第16-17页 |
2.1.1 可靠度函数 | 第16页 |
2.1.2 失效率 | 第16-17页 |
2.2 泊松过程与非齐次泊松过程 | 第17-21页 |
2.2.1 泊松过程的三个定义 | 第17-18页 |
2.2.2 泊松过程相关性质 | 第18页 |
2.2.3 非齐次泊松过程模型 | 第18-19页 |
2.2.4 两类常用的非齐次泊松过程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单部件故障数据的处理 | 第21-32页 |
3.1 相关记号说明 | 第21页 |
3.2 故障间隔的趋势分析 | 第21-23页 |
3.2.1 时齐次性检验 | 第21-22页 |
3.2.2 趋势性检验 | 第22-23页 |
3.3 参数估计 | 第23-24页 |
3.4 首次故障前的预防维修策略模型 | 第24-26页 |
3.5 第k次故障后的预防维修策略模型 | 第26-27页 |
3.6 部件状态退化规律研究 | 第27-31页 |
3.6.1 故障时序图 | 第27-28页 |
3.6.2 故障间隔的趋势分析 | 第28页 |
3.6.3 维修策略的研究 | 第28-3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交互性失效故障数据的处理 | 第32-43页 |
4.1 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4.1.1 问题的描述及假设 | 第33页 |
4.1.2 相关符号说明 | 第33-34页 |
4.2 模型的推导 | 第34-35页 |
4.3 模型的处理思路 | 第35-39页 |
4.4 维修策略的研究 | 第39-41页 |
4.4.1 考虑折扣率的年龄更换策略 | 第39-40页 |
4.4.2 故障小修的周期更换策略 | 第40-41页 |
4.5 自相关交互性失效模式下维修策略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自相关交互性失效下的维修策略 | 第43-50页 |
5.1 自相关交互性失效下部件的失效率 | 第43-44页 |
5.2 参数估计 | 第44-46页 |
5.3 维修策略的研究 | 第46-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