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2-17页 |
| 1 中医关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 第12-13页 |
| 1.1 中医关于乳房的相关源流 | 第12页 |
| 1.2 本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 2 西医对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认识 | 第13-17页 |
| 2.1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病因探讨 | 第13-15页 |
| 2.2 现代医学关于本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5页 |
| 2.3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病理机制 | 第15页 |
| 2.4 病理观察 | 第15页 |
| 2.5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诊疗进展 | 第15-17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7-25页 |
| 1 材料 | 第17-18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17页 |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7页 |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 1.4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1.5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1.6 终止和脱落标准 | 第18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2.1 分组 | 第18页 |
| 2.2 治疗所需药物名称及乳房按摩方法 | 第18-19页 |
| 2.3 治疗结束后病人随访 | 第19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页 |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19-20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0-25页 |
| 3.1 患者年龄、病程、症状表现等一般资料差异 | 第20-22页 |
| 3.2 同一组治疗前后各种评分、C-反应蛋白的差异比较 | 第22-23页 |
| 3.3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种评分的差异比较 | 第23页 |
| 3.4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疗效率的差异比较 | 第23-24页 |
| 3.5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愈半年后复发情况的比较 | 第24页 |
| 3.6 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观察 | 第24-25页 |
| 第三部分 分析结论 | 第25-30页 |
| 1 关于加减透脓散的应用 | 第25-27页 |
| 1.1 加减透脓散的方药组成及加减用药 | 第25页 |
| 1.2 透脓散方药及动物实验研究 | 第25-26页 |
| 1.3 加减透脓散的临床研究 | 第26-27页 |
| 2 关于手法治疗机理探讨 | 第27-28页 |
| 2.1 手法治疗溯源 | 第27页 |
| 2.2 手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 | 第27页 |
| 2.3 本手法治疗的具体操作步骤 | 第27-28页 |
| 2.4 小结 | 第28页 |
| 3 药物结合手法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的思路探讨 | 第28-29页 |
| 4 不足与展望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 附录 | 第33-3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