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苏饮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22页 |
| 0. 文献研究 | 第10页 |
| 1. 连苏饮 | 第10-11页 |
| 1.1 连苏饮起源 | 第10页 |
| 1.2 连苏饮的应用与发展 | 第10-11页 |
| 2. 中医文献对慢性胃炎病名的认识 | 第11页 |
| 2.1 痞满 | 第11页 |
| 2.2 胃脘痛 | 第11页 |
| 2.3 嘈杂 | 第11页 |
| 2.4 吐酸 | 第11页 |
| 3. 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与完善 | 第11-13页 |
| 3.1 秦汉时期 | 第11-12页 |
| 3.2 唐宋时期 | 第12页 |
| 3.3 金元时期 | 第12页 |
| 3.4 明清时期 | 第12-13页 |
| 4. 慢性胃炎中西医的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5.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与探析 | 第15-22页 |
| 5.1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第15-19页 |
| 5.2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理论研究 | 第19-2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2-30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2-23页 |
| 1.1 一般资料 | 第22-23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23-24页 |
| 3. 观察指标 | 第24-26页 |
| 4. 治疗结果 | 第26-3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2页 |
| 1. 加减连苏饮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依据 | 第30页 |
| 2. 加减连苏饮主要方药分析 | 第30-31页 |
| 3.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