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22页 |
1.1 子宫内膜息肉西医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1.1 子宫内膜息肉病因病机 | 第10页 |
1.1.2 高危人群 | 第10-12页 |
1.1.3 子宫肉膜息肉的临床表现 | 第12页 |
1.1.4 子宫内膜息肉诊断 | 第12-13页 |
1.1.5 子宫内膜息肉病理学 | 第13-14页 |
1.1.6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 | 第14-15页 |
1.1.7 恶变、预后及复发 | 第15页 |
1.2 子宫内膜息肉的中医研究 | 第15-19页 |
1.2.1 月经过多 | 第15-16页 |
1.2.2 经期延长 | 第16-17页 |
1.2.3 崩漏 | 第17-18页 |
1.2.4 癥瘕 | 第18页 |
1.2.5 不孕症 | 第18-19页 |
1.3 中医体质学说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1 中医体质学的概述和来源 | 第19-20页 |
1.3.2 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与相关原理 | 第20页 |
1.3.3 中医体质分型研究 | 第20页 |
1.4 证候与体质的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33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2.2 合格病例的选择 | 第22-23页 |
2.2.1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2.2.2.1 气虚血瘀 | 第22页 |
2.2.2.2 气滞血瘀 | 第22页 |
2.2.2.3 湿热瘀结 | 第22页 |
2.2.2.4 阳虚血瘀 | 第22-23页 |
2.2.2.5 阴虚血瘀 | 第23页 |
2.2.3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5 研究结果和分析 | 第24-33页 |
2.5.1 子宫内膜息肉伴经期延长患者与健康妇女的一般情况 | 第24-27页 |
2.5.2 病例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27-29页 |
2.5.3 子宫内膜息肉伴经期延长组与正常组体质比较 | 第29-30页 |
2.5.4 体质与证候的分布 | 第30-33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3-36页 |
3.1 子宫内膜息肉伴经期延长的相关因素 | 第33-34页 |
3.1.1 发病年龄、体重 | 第33页 |
3.1.2 妊娠及流产情况 | 第33页 |
3.1.3 相关疾病 | 第33-34页 |
3.2 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3.2.1 主要症状及月经情况分布 | 第34页 |
3.2.2 舌脉的分布情况 | 第34-35页 |
3.3 子宫内膜息肉伴经期延长患者体质研究 | 第35页 |
3.4 中医证候与体质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4.1 结论 | 第36页 |
4.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