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合同纠纷的区别--以陈斌合同诈骗案为视角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一) 案情简介 | 第13-14页 |
(二) 一、二审法院审理结果 | 第14页 |
(三) 再审审理结果 | 第14-15页 |
(四) 争议的焦点 | 第15页 |
二、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 第15-17页 |
(一) 犯罪的客体方面 | 第16页 |
(二) 犯罪的客观方面 | 第16页 |
(三) 犯罪的主体 | 第16-17页 |
(四) 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17页 |
三、相关界限 | 第17-22页 |
(一)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 第17-19页 |
1. 侵犯的客体性质不同 | 第17页 |
2. 客观行为表现不同 | 第17-18页 |
3. 主体不同 | 第18页 |
4. 数额认定标准不同 | 第18-19页 |
(二)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 第19-22页 |
1. 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别二者的关键 | 第20-21页 |
2. 主观表现形式是区分二者的重要因素 | 第21页 |
3. 客观表现不同是甄别二者的重要内容 | 第21-22页 |
4. 行为的完成形态不同 | 第22页 |
5. 法律后果不同 | 第22页 |
四、本案定性分析 | 第22-27页 |
(一) 陈斌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 | 第23-24页 |
1. 陈斌的行为所侵犯的客体 | 第23-24页 |
·年刑法对本案审理的影响 | 第24页 |
(二) 陈斌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 | 第24-27页 |
1. 陈斌客观上并未实施欺诈行为 | 第25页 |
2. 陈斌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第25-27页 |
(三) 本案应定性为合同纠纷 | 第27页 |
五、立法建议 | 第27-31页 |
(一) 合同诈骗罪的缺陷 | 第28-29页 |
1. 立法保护的社会关系出现空白 | 第28页 |
2. “以其他方法”的表述不明确 | 第28页 |
3. 数额定罪标准不合理 | 第28-29页 |
(二) 合同诈骗罪的完善 | 第29-31页 |
1. 填补保护的社会关系空白 | 第29-30页 |
2. 将“以其他方法”具体化 | 第30页 |
3. 完善数额定罪标准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