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式光催化反应器降解VOCs的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净化室内空气VOCs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1.2 室内VOCs浓度控制方法 | 第11-12页 |
1.2 光催化降解室内VOCS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光催化氧化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光催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13-18页 |
1.2.3 光催化反应产物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2 光催化空气净化装置的设计 | 第22-36页 |
2.1 光催化氧化技术的应用 | 第22-28页 |
2.1.1 光催化反应机理 | 第22-23页 |
2.1.2 光催化材料的特性与制备 | 第23-24页 |
2.1.3 光催化反应器的类型 | 第24-28页 |
2.2 环境舱的设计 | 第28-30页 |
2.2.1 环境舱的设计方案 | 第28-29页 |
2.2.2 环境舱的使用方法 | 第29-30页 |
2.3 风道式光催化空气净化器的设计 | 第30-34页 |
2.3.1 风道式空气净化器的设计方案 | 第30-33页 |
2.3.2 风道式空气净化器的优点 | 第33页 |
2.3.3 风道式空气净化器的工作历程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光催化空气净化器降解甲醛的实验方案设计 | 第36-48页 |
3.1 实验方法 | 第36-42页 |
3.1.1 实验系统 | 第36-37页 |
3.1.2 光催化剂的选择与负载 | 第37-39页 |
3.1.3 甲醛气体的制备与检测 | 第39-40页 |
3.1.4 实验步骤及仪器 | 第40-42页 |
3.2 影响因素实验方案设计 | 第42-45页 |
3.2.1 光照强度 | 第43-44页 |
3.2.2 催化剂负载量 | 第44-45页 |
3.2.3 流动速度 | 第45页 |
3.3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 第45-47页 |
3.3.1 实验目的 | 第46页 |
3.3.2 实验工况设计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风道式空气净化器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 | 第48-68页 |
4.1 测试原理 | 第48页 |
4.2 性能评价指标 | 第48-49页 |
4.3 反应器压降实验 | 第49页 |
4.4 对比实验 | 第49-50页 |
4.5 影响因素实验 | 第50-60页 |
4.5.1 光照强度 | 第51-53页 |
4.5.2 催化剂负载量 | 第53-57页 |
4.5.3 流动速度 | 第57-60页 |
4.6 正交实验 | 第60-66页 |
4.6.1 实验结果 | 第60-62页 |
4.6.2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2-65页 |
4.6.3 最优条件性能评价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多组分VOCS的光催化降解实验研究 | 第68-82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68-71页 |
5.1.1 实验步骤与仪器 | 第68-70页 |
5.1.2 实验工况设计 | 第70-71页 |
5.2 单组分VOC的光催化降解 | 第71-75页 |
5.2.1 甲醛降解实验 | 第71-72页 |
5.2.2 甲苯降解实验 | 第72-73页 |
5.2.3 苯降解实验 | 第73-74页 |
5.2.4 降解性能对比分析 | 第74-75页 |
5.3 两组分VOCS的光催化降解 | 第75-77页 |
5.3.1 两组分VOCs间的相互影响 | 第75-77页 |
5.3.2 影响组分对目标组分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77页 |
5.4 甲苯和苯的降解程度 | 第77-80页 |
5.4.1 副产物种类 | 第78-79页 |
5.4.2 VOCs的矿化率 | 第79-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6.3 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附录 | 第94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4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4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