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8页 |
1.1.1 城市建设发展的“车本”倾向 | 第12-14页 |
1.1.2 山地城市慢行网络与空间的衰落 | 第14-18页 |
1.1.3 网络化与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 第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2.3 小结 | 第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24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5-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6-28页 |
2. 理论基础研究 | 第28-36页 |
2.1 街道网络慢行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1.1 慢行化发展 | 第28-29页 |
2.1.2 公交导向的发展——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 第29-30页 |
2.1.3 步行导向的发展——POD(Pedestrian -Oriented Developemnt) | 第30页 |
2.1.4 自行车导向的发展——BOD(Bicycle-Oriented Development) | 第30-31页 |
2.2 街道网络慢行化的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 第31-36页 |
3. 案例研究 | 第36-58页 |
3.1 案例选择 | 第36-37页 |
3.2 分析结果 | 第37-57页 |
3.2.1 所选各样本的分析 | 第37-55页 |
3.2.2 所选样本的横向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3.3 案例研究小结 | 第57-58页 |
4. 慢行化模型的建构与评价 | 第58-80页 |
4.1 慢行化模型建构原则 | 第58页 |
4.2 慢行化模型建构要素 | 第58-59页 |
4.3 基础概念模型的建构 | 第59-65页 |
4.3.1 基础概念模型的分要素建构 | 第59-63页 |
4.3.2 基础概念模型的合成 | 第63-65页 |
4.4 情景模型的建构 | 第65-80页 |
4.4.1 地形情景分类 | 第65-67页 |
4.4.2 情景模型的建构 | 第67-77页 |
4.4.3 情景模型的量化检测与评价 | 第77-80页 |
5. 模型应用——以重庆悦来生态城规划优化方案为例 | 第80-96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80-81页 |
5.2 情景对应 | 第81-82页 |
5.3 模型的建构应用 | 第82-96页 |
5.3.1 根据模型生成综合结构 | 第82-86页 |
5.3.2 规划策略 | 第86-9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6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