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内外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观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外学者关于汉娜·阿伦特劳动观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外学者关于二者比较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马克思的劳动观 | 第17-30页 |
1.1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内涵 | 第17-20页 |
1.1.1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 | 第18页 |
1.1.2 具体社会形态下的“劳动” | 第18-20页 |
1.2 马克思劳动观的特征 | 第20-21页 |
1.3 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具体内容 | 第21-26页 |
1.3.1 马克思劳动观的初创——异化劳动理论的建立 | 第21-24页 |
1.3.2 马克思劳动观的发展——唯物史观的创立 | 第24-25页 |
1.3.3 马克思劳动观的成熟——劳动价值论的创立 | 第25-26页 |
1.4 马克思劳动观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第26-30页 |
1.4.1 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 | 第26-28页 |
1.4.2 探索了人类劳动的本质 | 第28-30页 |
二、汉娜·阿伦特的劳动观 | 第30-38页 |
2.1 人的活动的三分法:劳动、工作、行动 | 第30-31页 |
2.2 作为生命本身的劳动 | 第31-33页 |
2.3 劳动与工作 | 第33-34页 |
2.4 劳动与行动 | 第34-35页 |
2.5 消费者社会 | 第35-38页 |
三、马克思的劳动观和汉娜·阿伦特的劳动观的比较 | 第38-47页 |
3.1 马克思的劳动观和汉娜·阿伦特的劳动观的不同点 | 第38-45页 |
3.1.1 关于劳动概念的分歧 | 第38-41页 |
3.1.2 关于劳动和暴力革命的关系的不同看法 | 第41-43页 |
3.1.3 关于劳动与自由的关系的不同设想 | 第43-45页 |
3.2 马克思的劳动观和汉娜·阿伦特的劳动观的相同点 | 第45-47页 |
3.2.1 对异化现象的批判 | 第45-46页 |
3.2.2 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反思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