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20页 |
一、跳虫介绍 | 第15-18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32页 |
一、跳虫对低温干燥土壤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二、跳虫对水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三、跳虫化学生态学及化学生态相关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进展 | 第28-32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5-39页 |
第一节 生态学背景 | 第35-37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描述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双原棘跳(Protaphorura bicampata)适应三江平原大豆农田温度环境的研究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一、标本来源 | 第39页 |
二、双原棘跳最适生长温度研究 | 第39-40页 |
三、双原棘跳繁殖的最适温度研究及其与雪地跳虫的比较 | 第40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一、双原棘跳最适生长温度 | 第40-41页 |
二、双原棘跳繁殖的最适温度及其与越冬种类对比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42-46页 |
一、双原棘跳对生境温度的适应性 | 第42-43页 |
二、双原棘跳的越冬方式推测 | 第43-44页 |
三、农田种群爆发的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沼泽红疣(Lobella sokamensis)适应三江平原湿地环境的机制研究 | 第49-71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5页 |
一、实验材料来源 | 第49-52页 |
二、斜坡试验用以检测沼泽红疣对水的趋避行为 | 第52-53页 |
三、沼泽红疣对湿地苔藓的选择行为实验 | 第53-54页 |
四、沼泽红疣卵水下孵化实验 | 第54-55页 |
五、数据分析 | 第55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55-64页 |
一、斜坡实验结果 | 第55-56页 |
二、苔藓自由选择行为结果 | 第56-62页 |
三、沼泽红疣卵的水下孵化 | 第62-64页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64-68页 |
一、沼泽红疣的避水行为 | 第64页 |
二、沼泽红疣对湿地苔藓的吸引行为 | 第64-66页 |
三、沼泽红疣水面僵直行为 | 第66-68页 |
四、沼泽红疣卵的水下孵化能力 | 第68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白符跳(Folsomia candida)种内吸引作用及其体表化学物质对种内聚集行为的影响 | 第71-89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1-74页 |
一、实验动物处理 | 第71页 |
二、动物体表化学物质的提取及成份分析 | 第71页 |
三、行为分析 | 第71-73页 |
四、触角表面电镜扫描及单感器神经信号记录(single sensillium recording, SSR)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第74-84页 |
一、白符跳体表化学物质成份 | 第74-75页 |
二、白符跳动物及体表洗脱液对同种动物的吸引作用 | 第75-76页 |
三、白符跳体表化学物质成份对同种类实验动物的吸引作用 | 第76-77页 |
三、白符跳触角表面电镜扫描及其嗅觉受体——感器III (antennal organ III)对同种类体表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77-83页 |
四、白符跳对小分子化合物的排斥行为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第84-8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1页 |
图表说明 | 第101-10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