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难救援国际合作法律思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的法理基础 | 第11-17页 |
1.1 空难救援的性质 | 第11-14页 |
1.1.1 空难事故的分类 | 第11-12页 |
1.1.2 空难救援的特点 | 第12-14页 |
1.2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的基本法律原则 | 第14-17页 |
1.2.1 不干涉内政原则 | 第14-15页 |
1.2.2 人权优先原则 | 第15-17页 |
2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的法律现状 | 第17-22页 |
2.1 空难救援主体的法律地位 | 第17-19页 |
2.1.1 空难救援主体的产生及分类 | 第17-18页 |
2.1.2 空难救援主体的作用 | 第18-19页 |
2.2 有关空难救援的国际条约 | 第19-22页 |
2.2.1 海上救援合作的国际条约 | 第19-20页 |
2.2.2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 第20-22页 |
3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22-30页 |
3.1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法律体系尚未形成 | 第22-25页 |
3.1.1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立法不足 | 第22-23页 |
3.1.2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协调机制的缺失 | 第23-24页 |
3.1.3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监督机制的缺失 | 第24-25页 |
3.2 空难救援主导国相关法律问题 | 第25-27页 |
3.2.1 主导国确定标准单一 | 第25-26页 |
3.2.2 主导国工作缺乏法律指导 | 第26-27页 |
3.3 空难救援在政治阻力中的法律困境 | 第27-30页 |
3.3.1 空难调查制度的不足 | 第27-28页 |
3.3.2 国家军事实力对空难救援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不当救援对国家主权的潜在威胁 | 第29-30页 |
4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法律制度完善 | 第30-38页 |
4.1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法律体系的构建 | 第30-32页 |
4.1.1 空难救援国际合作立法完善 | 第30-31页 |
4.1.2 空难救援协调机制的规整 | 第31-32页 |
4.1.3 空难救援监督主体的认定 | 第32页 |
4.2 空难救援主导国地位的法律保障 | 第32-34页 |
4.2.1 主导国产生范围的适当扩大 | 第33页 |
4.2.2 主导国工作细则的制定 | 第33-34页 |
4.3 缓解政治压力的法律途径 | 第34-38页 |
4.3.1 空难调查项目的统一 | 第34-35页 |
4.3.2 责任区救援力量对国家救援力量的取代 | 第35-36页 |
4.3.3 空难救援禁止性规则的确立 | 第36-38页 |
5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