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主动悬架系统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乘用车主动悬架系统级联式控制策略 | 第18-40页 |
2.1 传统的模糊PID控制策略 | 第18-30页 |
2.1.1 PID控制器参数在线调整过程 | 第23-24页 |
2.1.2 模糊推理规则建立过程 | 第24-29页 |
2.1.3 模糊PID控制策略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2.2 级联式控制策略的原理和优势 | 第30-32页 |
2.2.1 级联式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0-31页 |
2.2.2 级联式控制优点 | 第31-32页 |
2.3 最优控制和滑模控制相结合的级联式控制策略 | 第32-38页 |
2.3.1 最优控制策略 | 第32-34页 |
2.3.2 滑模控制策略 | 第34-37页 |
2.3.3 最优控制与滑模控制的级联式控制策略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乘用车主动悬架及其控制系统建模 | 第40-50页 |
3.1 乘用车主动悬架系统模型 | 第40-41页 |
3.2 乘用车主动悬架系统液压作动器模型 | 第41-44页 |
3.3 级联式控制策略模型 | 第44-45页 |
3.4 仿真路面输入模型 | 第45-48页 |
3.4.1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 | 第45-48页 |
3.4.2 颠簸路面输入模型 | 第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乘用车主动悬架系统仿真 | 第50-64页 |
4.1 Simulink仿真平台 | 第50页 |
4.2 主动悬架仿真工况设定与悬架性能评价指标 | 第50-54页 |
4.2.1 主动悬架系统参数及仿真工况设定 | 第50-53页 |
4.2.2 主动悬架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53-54页 |
4.3 级联式控制策略和传统模糊PID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对比 | 第54-62页 |
4.3.1 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 | 第54-56页 |
4.3.2 主动悬架级联式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 | 第56-59页 |
4.3.3 模糊PID控制和级联式控制策略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2页 |
4.4 主动悬架级联式控制策略的优点 | 第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5.2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