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中外互联网治理模式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导言第7-15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7-8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8-9页
    三、文献综述第9-13页
        (一)国内外互联网治理的相关研究第9-11页
        (二)国外互联网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第11-12页
        (三)国内互联网治理模式的相关研究第12-13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一)比较研究的方法第13页
        (二)历史分析的方法第13-14页
    五、论文结构第14-15页
第一章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第15-23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15-17页
        (一)治理与互联网治理第15-16页
        (二)互联网治理模式第16-17页
    二、互联网治理中的理论转变第17-19页
        (一)“自由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第17-18页
        (二)“管制”到“治理”的转变第18-19页
    三、互联网治理模式的要素构成第19-23页
        (一)互联网治理的主体第19-20页
        (二)互联网治理的客体第20-21页
        (三)互联网治理的途径第21-23页
第二章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第23-34页
    一、互联网治理主体的分析第23-26页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治理第23-25页
        (二)以行业自律为主的互联网治理第25-26页
    二、互联网治理客体的分析第26-28页
    三、互联网治理途径的分析第28-34页
        (一)基于立法和行政监督的互联网治理第28-30页
        (二)基于行业与网民自律的互联网治理第30-32页
        (三)基于技术控制的互联网治理第32-34页
第三章 互联网治理模式的历时分析第34-42页
    一、互联网治理的非政府化阶段第34-36页
    二、互联网治理的政府管控阶段第36-39页
        (一)政府调控的市场干预模式第36-38页
        (二)政府主导的行政命令模式第38-39页
    三、互联网治理的多主体协同阶段第39-42页
第四章 中国互联网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42-50页
    一、中国互联网治理的现状第42-44页
        (一)互联网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第42-43页
        (二)互联网治理措施由行政手段向依法治理转变第43页
        (三)互联网治理重点由网站向微领域、移动领域、云端转移第43-44页
    二、中国互联网治理存在的问题第44-47页
        (一)专门立法滞后,政府主导过度第45页
        (二)多头行政监管,缺乏监督引导第45-46页
        (三)技术控制僵化,限制产业发展第46-47页
    三、推进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几点建议第47-50页
        (一)以复杂系统的治理理念进行互联网治理第47-48页
        (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第48页
        (三)网上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8-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7-58页
后记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唤醒机制
下一篇:上海市河流N2O和CH4排放特征及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