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引言 | 第7-9页 |
| 第一章 区域经济法存在形态:基于“活法”的分析 | 第9-20页 |
| 1.1 “活法”的基本理念 | 第9-11页 |
| 1.2 法的渊源的再认识 | 第11-13页 |
| 1.3 区域规划文本规则的梳理对比 | 第13-18页 |
| 1.3.1 总领全局的区域规划中央层级文本 | 第14-15页 |
| 1.3.2 承上启下的区域规划省级政府文本 | 第15-17页 |
| 1.3.3 积极响应的区域规划市级政府文本 | 第17页 |
| 1.3.4 其他区域规划中的辅助和细则文本 | 第17-18页 |
| 1.4 区域经济法的“活法”属性 | 第18-19页 |
| 1.5 小结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区域经济法运行机制:基于“软法”的分析 | 第20-36页 |
| 2.1 “软法”的基本理论 | 第20-23页 |
| 2.2 法的实效的新认识 | 第23-27页 |
| 2.2.1 法的空间效力新维度 | 第23-25页 |
| 2.2.2 新维度下的法的实效 | 第25-27页 |
| 2.3 区域规划实施机制的中外比较 | 第27-31页 |
| 2.3.1 美国:不统不控与政策当先 | 第27-28页 |
| 2.3.2 英国:三级行政管理体系 | 第28页 |
| 2.3.3 日本:完善的国土与区域规划体系 | 第28-29页 |
| 2.3.4 德国:联邦制下的三层规划制度 | 第29-30页 |
| 2.3.5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统领下的中央规划 | 第30-31页 |
| 2.4 区域经济法的“软法”特征 | 第31-34页 |
| 2.5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法治化的方案路径 | 第36-44页 |
| 3.1 动静结合的区域经济法立法理念 | 第36-38页 |
| 3.2 软硬兼施的区域经济法运行机制 | 第38-41页 |
| 3.3 平衡统一的区域经济法协调机构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