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青钱柳概述 | 第10-11页 |
1.1.1 青钱柳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页 |
1.1.2 青钱柳的药用与保健价值 | 第10-11页 |
1.1.3 青钱柳病害 | 第11页 |
1.2 植物真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 第11-12页 |
1.2.1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 | 第11页 |
1.2.2 植物病原真菌的鉴定 | 第11-12页 |
1.2.2.1 形态学鉴定 | 第11-12页 |
1.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rDNA ITS序列分析 | 第12页 |
1.3 拟茎点霉属及其引起的植物病害 | 第12-17页 |
1.3.1 拟茎点霉属的分类地位 | 第12-13页 |
1.3.2 拟茎点霉属的形态学特征 | 第13-14页 |
1.3.3 拟茎点霉属的鉴定 | 第14页 |
1.3.4 拟茎点霉引起的植物病害 | 第14-16页 |
1.3.5 拟茎点霉属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化学杀菌剂的室内筛选 | 第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青钱柳叶黑枯病病原分离及致病性检测 | 第18-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培养基 | 第18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8-19页 |
2.1.3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2.1 样本的采集 | 第19页 |
2.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页 |
2.2.3 致病性检测 | 第19-20页 |
2.2.3.1 离体叶片接种 | 第19-20页 |
2.2.3.2 活体叶片接种 | 第20页 |
2.2.4 柯赫氏法则验证 | 第2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3.1 病害植株的发病症状 | 第20-22页 |
2.3.2 病原菌的分离 | 第22页 |
2.3.3 致病性的鉴定 | 第22-24页 |
2.4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青钱柳叶黑枯病病原鉴定 | 第26-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3.1.1 生物材料 | 第26页 |
3.1.2 培养基 | 第26页 |
3.1.3 试剂与仪器 | 第26-2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7-31页 |
3.2.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27-28页 |
3.2.1.1 培养特征观察 | 第27页 |
3.2.1.2 形态学特征观察 | 第27-28页 |
3.2.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8-31页 |
3.2.2.1 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页 |
3.2.2.2 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3.2.2.3 rDNA-ITS PCR扩增 | 第29-30页 |
3.2.2.4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0页 |
3.2.2.5 rDNA-ITS序列分析与鉴定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3.3.1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31-34页 |
3.3.2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34-38页 |
3.4 讨论 | 第38-42页 |
第四章 青钱柳叶黑枯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 第42-4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4.1.1 供试菌株 | 第42页 |
4.1.2 培养基 | 第42页 |
4.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43-44页 |
4.2.1 菌株的活化 | 第43-4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4页 |
4.4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5.2 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投稿论文目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