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兴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方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选题的目的及其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12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台兴油田地质特征 | 第14-33页 |
2.1 构造再认识 | 第15-20页 |
2.1.1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5-17页 |
2.1.2 地震精细解释 | 第17-19页 |
2.1.3 断裂系统 | 第19-20页 |
2.1.4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页 |
2.2 储层特征 | 第20-31页 |
2.2.1 资料收集 | 第20-22页 |
2.2.2 沉积特征 | 第22-24页 |
2.2.3 岩性特征 | 第24-25页 |
2.2.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5-31页 |
2.3 油藏特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开发效果评价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33-48页 |
3.1 开发效果评价 | 第33-37页 |
3.1.1 储量动用状况评价研究 | 第33-35页 |
3.1.2 井网评价 | 第35-36页 |
3.1.3 各区块地层能量 | 第36-37页 |
3.2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37-43页 |
3.2.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2 开发历史拟合研究 | 第38页 |
3.2.3 剩余油分析及潜力区评价 | 第38-43页 |
3.3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第43-46页 |
3.3.1 含水评价 | 第43页 |
3.3.2 产液量评价 | 第43-44页 |
3.3.3 采收率评价 | 第44-46页 |
3.4 CO_2驱开发方案的优势 | 第46-48页 |
第四章 CO_2驱油室内模拟实验 | 第48-65页 |
4.1 地层条件下原油基本物性特征研究 | 第48-49页 |
4.2 膨胀试验研究 | 第49-50页 |
4.3 细管实验研究 | 第50-53页 |
4.4 CO_2驱油效率长岩心驱替试验研究 | 第53-65页 |
第五章 油藏工程设计 | 第65-82页 |
5.1 开发原则 | 第65页 |
5.2 开发层系的划分 | 第65页 |
5.3 开发方式 | 第65页 |
5.4 单井日产油能力的确定 | 第65-66页 |
5.5 类比法确定注入参数 | 第66-67页 |
5.6 注入方式优化设计 | 第67-68页 |
5.7 注采比优化设计 | 第68-69页 |
5.8 CO_2注入量优化设计 | 第69-71页 |
5.9 CO_2注入速度优化设计 | 第71-72页 |
5.10方案部署与开发指标预测 | 第72-82页 |
5.10.1 台兴油田QK111断块阜三段方案 | 第72-73页 |
5.10.2 开发指标预测 | 第73-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3页 |
6.1 结论 | 第82页 |
6.2 建议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