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氮循环及其反硝化作用研究概况 | 第10-17页 |
| 1.1 氮循环概述 | 第10-11页 |
| 1.2 河口反硝化作用 | 第11-12页 |
| 1.2.1 河口区域反硝化作用的研究价值 | 第11-12页 |
| 1.2.2 辽河口概况 | 第12页 |
| 1.3 反硝化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3.1 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2 反硝化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辽河口沉积质理化因子及反硝化菌功能基因丰度的研究 | 第17-34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 2.1.1 样品的采集 | 第17-18页 |
| 2.1.2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 2.1.3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2.2.1 环境理化因子值结果 | 第24-25页 |
| 2.2.2 DNA提取结果 | 第25页 |
| 2.2.3 PCR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 2.2.4 3 种功能基因质粒转化检测结果 | 第26-27页 |
| 2.2.5 转化质粒PCR结果 | 第27-28页 |
| 2.2.6 3 种功能基因适时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 第28-30页 |
| 2.2.7 各站位样品nirK、nirS和nosZ基因的定量结果 | 第30-31页 |
| 2.3 讨论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辽河口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研究 | 第34-54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 3.1.2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 3.2 结果 | 第40-52页 |
| 3.2.1 目的基因(nirK、nirS和nosZ)的扩增结果 | 第40-41页 |
| 3.2.2 OUT的统计结果 | 第41-42页 |
| 3.2.3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2-44页 |
| 3.2.4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44-50页 |
| 3.2.5 反硝化功能基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RDA分析 | 第50-52页 |
| 3.3 讨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