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的信任管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引言第12-19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1.1 选题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7页
        1.2.1 关于志愿服务及志愿者团队建设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关于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3 关于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研究现状第16页
        1.2.4 文献评述第16-17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9页
2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相关理论与现状问题第19-29页
    2.1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及其信任的内涵与特征第19-21页
        2.1.1 临时性团队的定义第19-20页
        2.1.2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的内涵与特征第20页
        2.1.3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的性质第20-21页
    2.2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与团队生命周期的关系第21-23页
        2.2.1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中引入生命周期的必要性第21页
        2.2.2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生命周期与信任管理的关系第21-23页
    2.3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第23-29页
        2.3.1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现状第23-26页
        2.3.2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6-29页
3 影响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的因果要素第29-36页
    3.1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影响因素的理论来源第29页
    3.2 影响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的因果要素第29-36页
        3.2.1 追溯信任源头,挖掘影响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的前因要素第30-33页
        3.2.2 释放信任管理的能量,探寻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的后果要素第33-34页
        3.2.3 挖掘信任管理的内在使命,分析信任管理因果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34-36页
4 实例解读——东华大学-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的信任管理研究第36-47页
    4.1 东华大学—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基本介绍第36-38页
        4.1.1 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团队的由来第36-37页
        4.1.2 东华大学-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团队的概况第37页
        4.1.3 东华大学-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团队的生命周期第37-38页
    4.2 东华大学-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的信任影响因素第38-44页
        4.2.1 团队组建期的信任影响因素第38-40页
        4.2.2 团队规范期的信任影响因素第40-42页
        4.2.3 任务执行期的信任影响因素第42-43页
        4.2.4 任务收尾期的信任影响因素第43-44页
    4.3 东华大学-上海科技馆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的信任管理的实施困境第44-47页
        4.3.1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成员与负责人的“选择困境”第44-45页
        4.3.2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目标与分工合作的“执行困境”第45-46页
        4.3.3 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沟通平台的“运作困境”第46页
        4.3.4 志愿服务组织方对志愿者的“激励困境”第46-47页
5 基于团队生命周期的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信任管理对策第47-52页
    5.1 建立信任,在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形成之初引入“信任基因”第47-48页
        5.1.1 关注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成员招募与选拔第47页
        5.1.2 选择优秀的团队领军人物第47-48页
        5.1.3 引入专业性和人性化的培训第48页
    5.2 叠加信任,在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规范化过程中催生“信任因子”第48-49页
        5.2.1 确定统一的志愿服务临时性管理机构第48页
        5.2.2 构建完备的志愿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第48-49页
    5.3 修复信任,在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执行阶段化解“信任危机”第49-51页
        5.3.1 建立双向沟通交流机制第49页
        5.3.2 出台规范化的配套制度第49-50页
        5.3.3 成立信任危机临时性攻关小组第50-51页
    5.4 延续信任,在志愿服务临时性团队任务完成后实现“信任传承”第51-52页
        5.4.1 培育具有影响力的“诚信代言人”第51页
        5.4.2 全社会范围内树立志愿服务“风向标”第51-52页
6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蛋白饮食对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影响—系统回顾及荟萃分析
下一篇: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计量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