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异质性对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城市交通枢纽综合化背景 | 第12-13页 |
1.2.2 地下空间的积极开发利用 | 第13-14页 |
1.2.3 枢纽地下空间趋向同质化带来的问题 | 第14页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对象与范畴 | 第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6 论文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异质性的相关理论 | 第24-34页 |
2.1 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相关理论综述 | 第24-28页 |
2.1.1 城市交通枢纽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6页 |
2.1.2 地下空间理论概述 | 第26-28页 |
2.1.3 地下空间的心理学理论 | 第28页 |
2.2 空间异质性相关理论研究 | 第28-32页 |
2.2.1 认知理论 | 第29-31页 |
2.2.2 空间定向理论 | 第31-32页 |
2.2.3 场所精神理论 | 第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空间异质性的内涵 | 第34-42页 |
3.1 空间异质性的表达形式 | 第34-37页 |
3.1.1 比例与尺度 | 第34-35页 |
3.1.2 虚界与实形 | 第35-36页 |
3.1.3 形状与色彩 | 第36-37页 |
3.2 空间异质性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 第37-41页 |
3.2.1 形状差异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2 尺度差异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3 色彩差异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空间异质性介入地下空间的可行性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空间异质性对交通枢纽地下空间的影响 | 第42-57页 |
4.1 交通枢纽地下空间剖析 | 第42-51页 |
4.1.1 空间功能 | 第42-45页 |
4.1.2 空间类型 | 第45-47页 |
4.1.3 空间特征 | 第47-48页 |
4.1.4 空间组合 | 第48-51页 |
4.2 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51-52页 |
4.2.1 空间的方向感 | 第51-52页 |
4.2.2 空间的封闭性 | 第52页 |
4.2.3 空间的平缓过渡 | 第52页 |
4.3 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空间人的行为特征 | 第52-54页 |
4.3.1 秩序行为 | 第53-54页 |
4.3.2 流动行为 | 第54页 |
4.3.3 静态行为 | 第54页 |
4.4 空间异质性对地下空间的影响要点 | 第54-57页 |
4.4.1 对空间流动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2 对空间可识别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3 对空间场所精神的影响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57-69页 |
5.1 典型案例的选取说明 | 第57页 |
5.2 日本京都站 | 第57-61页 |
5.2.1 建筑概况 | 第57页 |
5.2.2 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模式 | 第57-58页 |
5.2.3 地下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58-61页 |
5.3 北京南站 | 第61-65页 |
5.3.1 建筑概况 | 第61-62页 |
5.3.2 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模式 | 第62-63页 |
5.3.3 地下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63-65页 |
5.4 上海虹桥站 | 第65-69页 |
5.4.1 建筑概况 | 第65-66页 |
5.4.2 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模式 | 第66-67页 |
5.4.3 地下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枢纽地下空间设计策略 | 第69-97页 |
6.1 地下空间异质性的设计要素 | 第69页 |
6.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地下空间设计原则 | 第69-72页 |
6.2.1 空间组织整体性原则 | 第69-71页 |
6.2.2 空间动态稳定性原则 | 第71页 |
6.2.3 空间秩序一致性原则 | 第71-72页 |
6.2.4 空间等级制原则 | 第72页 |
6.3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地下空间设计组织策略 | 第72-97页 |
6.3.1 枢纽地下空间整体规划与功能整合 | 第72-76页 |
6.3.2 枢纽地下空间物质形态设计 | 第76-85页 |
6.3.3 枢纽地下空间地标的可识别性 | 第85-91页 |
6.3.4 自然元素引发的空间异质化 | 第91-94页 |
6.3.5 地下空间场所感的营造 | 第94-97页 |
结语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