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其他花卉类论文--兰科植物论文

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叶色突变体生理生化和光合特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前言第13-14页
    1.2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来源第14-15页
    1.3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类型第15-16页
    1.4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表型变化第16-17页
    1.5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方式第17-18页
        1.5.1 细胞核遗传叶色突变体第17-18页
        1.5.2 细胞质遗传叶色突变体第18页
        1.5.3 核质基因互作叶色突变体第18页
    1.6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分子机制第18-21页
        1.6.1 叶绿素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的突变第18-20页
        1.6.2 血红素生成光敏色素生色团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突变第20页
        1.6.3 细胞核基因或叶绿体基因突变第20-21页
        1.6.4 环境温度的影响第21页
    1.7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第21-23页
        1.7.1 标记性状第21-22页
        1.7.2 品种改良第22页
        1.7.3 植物激素第22页
        1.7.4 功能基因组学第22-23页
        1.7.5 园林绿化第23页
    1.8 SRAP分子标记技术第23-24页
        1.8.1 SRAP技术原理第23-24页
        1.8.2 SRAP技术特点第24页
    1.9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4-26页
        1.9.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5页
        1.9.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二章 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叶色突变体光合特性研究第26-39页
    2.1 实验材料第26页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6-27页
        2.2.1 实验仪器第26-27页
        2.2.2 实验试剂第27页
    2.3 实验方法第27-29页
        2.3.1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27页
        2.3.2 光合参数的测定第27页
        2.3.3 光响应曲线及模拟参数的测定第27-28页
        2.3.4 CO_2响应曲线的测定第28页
        2.3.5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28-29页
        2.3.6 叶片电镜样品的制备和观察第29页
    2.4 结果分析第29-37页
        2.4.1 光合色素的含量第29-31页
        2.4.2 光合参数第31页
        2.4.3 光响应曲线第31-32页
        2.4.4 CO_2响应曲线第32-33页
        2.4.5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第33-36页
        2.4.6 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第36-37页
    2.5 讨论第37-39页
第三章 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叶色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分析第39-50页
    3.1 实验材料第39页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9页
        3.2.1 实验仪器第39页
        3.2.2 实验试剂第39页
    3.3 试验方法第39-43页
        3.3.1 质膜相对透性的测定第39-40页
        3.3.2 MDA(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40页
        3.3.3 SOD活力的测定第40-41页
        3.3.4 过氧化物酶(POD)的测定(愈伤木酚法)第41-42页
        3.3.5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第42-43页
    3.4 结果分析第43-48页
        3.4.1 叶色突变体质膜相对透性动态变化第43-44页
        3.4.2 MDA(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4-45页
        3.4.3 叶色突变体SOD活力的动态变化第45-46页
        3.4.4 叶色突变体过氧化物酶(POD)的动态变化第46-47页
        3.4.5 叶色突变体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第47-48页
    3.5 讨论第48-50页
第四章 中国兰春剑隆昌素叶色突变体的SRAP分析第50-57页
    4.1 试验方法第50-53页
        4.1.1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50页
        4.1.2 仪器设备第50-51页
        4.1.3 试剂第51页
        4.1.4 野生型和突变体叶片DNA的提取第51-52页
        4.1.5 PCR 反应第52页
        4.1.6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第52-53页
        4.1.7 银染第53页
    4.2 结果分析第53-55页
        4.2.1 中国兰隆昌素基因组DNA提取第53-54页
        4.2.2 SRAP分子标记扩增分析第54-55页
    4.3 讨论第55-57页
结论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9页
缩略词表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化学剥蚀速率及碳汇潜力--以贵州施秉杉木河流域为例
下一篇:网络故障综合处理平台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