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第10-17页 |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分类 | 第10-11页 |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特点 | 第11页 |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对各组件 | 第12-17页 |
|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第17页 |
| ·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第17-19页 |
| ·造孔剂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中应用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阳极与电解质的烧结匹配性 | 第21-22页 |
| ·电极极化 | 第22-26页 |
| ·欧姆极化 | 第23页 |
| ·浓差极化 | 第23-25页 |
| ·活化极化 | 第25页 |
| ·交流阻抗谱 | 第25-26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 2 实验过程及测试方法 | 第28-34页 |
| ·实验原料 | 第28-2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分析测试仪器 | 第29-30页 |
| ·单电池制备的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 ·分析测试 | 第31-34页 |
| ·SEM 测试 | 第31页 |
| ·阳极和电解质流延坯片烧成收缩分析 | 第31页 |
| ·强度测试 | 第31页 |
| ·孔隙率测试 | 第31-32页 |
| ·抗热震性测试 | 第32页 |
| ·电池放电测试 | 第32-33页 |
| ·电化学阻抗的测试 | 第33-34页 |
| 3 造孔剂含量对单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34-47页 |
| ·实验过程 | 第35-38页 |
| ·YSZ 电解质 | 第35-36页 |
| ·NiO-YSZ 阳极 | 第36-37页 |
| ·阳极与电解质层半电池 | 第37-38页 |
| ·单电池阴极浆料制备 | 第38页 |
| ·NiO-YSZ||YSZ||ScSZ-LSM 单电池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 ·PMMA 和石墨的SEM 图 | 第39页 |
| ·PMMA 和石墨含量对阳极孔隙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PMMA 和石墨含量对阳极抗弯强度的影响 | 第40页 |
| ·PMMA 添加量对阳极微观结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PMMA 含量的单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 | 第41-42页 |
| ·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42-43页 |
| ·石墨添加量对显微阳极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不同石墨含量的单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 | 第44-45页 |
| ·单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4 复合造孔剂对阳极结构和单电池性能的研究 | 第47-55页 |
| ·试验过程 | 第48页 |
| ·不同造孔剂阳极及其单电池 | 第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 ·单电池的抗弯强度 | 第48页 |
| ·单电池的孔隙率 | 第48-49页 |
| ·阳极的SEM 断面图 | 第49-51页 |
| ·单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 | 第51页 |
| ·单电池的I-V/I-P 曲线 | 第51-52页 |
| ·复合造孔剂比例最优的单电池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5 阳极中添加氧化铝对单电池影响的研究 | 第55-68页 |
| ·实验过程 | 第57页 |
| ·阳极素坯的制备 | 第57页 |
| ·阳极流延片和电解质流延片的共烧 | 第57页 |
| ·单电池的制备 | 第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6页 |
| ·收缩曲线的分析 | 第57-59页 |
| ·孔隙率 | 第59页 |
| ·抗弯强度 | 第59-61页 |
| ·阳极的背散射SEM | 第61-62页 |
| ·阳极的SEM 图 | 第62-63页 |
| ·单电池的研究 | 第63-66页 |
| ·大规格、平整的半电池实物图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6 结论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