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4 研究范畴及内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范畴 | 第16-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8-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公园主游路植物景观的审美认知 | 第22-36页 |
2.1 美学价值 | 第22-23页 |
2.1.1 体现特色 | 第22页 |
2.1.2 统一风格 | 第22页 |
2.1.3 组织空间 | 第22-23页 |
2.1.4 引导视线 | 第23页 |
2.1.5 审美融合 | 第23页 |
2.2 美的形式 | 第23-26页 |
2.2.1 根据美学功能划分 | 第23-24页 |
2.2.2 根据美学情感划分 | 第24-26页 |
2.3 主游路植物景观的审美 | 第26-29页 |
2.3.1 绿化形式美 | 第26-28页 |
2.3.2 序列变化美 | 第28页 |
2.3.3 组景构图美 | 第28-29页 |
2.3.4 文化意境美 | 第29页 |
2.3.5 空间感知美 | 第29页 |
2.4 影响审美的因素 | 第29-34页 |
2.4.1 个体特征 | 第29-32页 |
2.4.2 群体特征 | 第32-34页 |
2.4.3 其他因素 | 第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公园主游路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 | 第36-56页 |
3.1 评价原理 | 第36页 |
3.2 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3.2.1 SBE值计算法 | 第36-37页 |
3.2.2 SD语义分析法 | 第37页 |
3.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 | 第37-38页 |
3.3 评价步骤 | 第38-40页 |
3.3.1 拍摄照片 | 第38页 |
3.3.2 制作幻灯片 | 第38-39页 |
3.3.3 问卷评估 | 第39-40页 |
3.3.4 数据整理 | 第40页 |
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3.4.1 SBE值的计算结果 | 第40-42页 |
3.4.2 美景度因子分解结果 | 第42-47页 |
3.4.3 美景度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47-49页 |
3.4.4 模型因子分析 | 第49-53页 |
3.5 SBE评价的可靠性分析 | 第53-55页 |
3.5.1 评价人员可靠性分析 | 第53-54页 |
3.5.2 评价方法可靠性分析 | 第54-55页 |
3.5.3 评价材料可靠性分析 | 第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案例分析——以重庆市三个城市综合性公园为例 | 第56-78页 |
4.1 鸿恩寺森林公园 | 第56-61页 |
4.1.1 公园基本概况 | 第56页 |
4.1.2 主游路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56-58页 |
4.1.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4.1.4 问题及对策 | 第61页 |
4.2 重庆园博园 | 第61-69页 |
4.2.1 公园基本概况 | 第61-62页 |
4.2.2 主游路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62-64页 |
4.2.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4.2.4 问题及对策 | 第69页 |
4.3 鹅岭公园 | 第69-75页 |
4.3.1 公园基本概况 | 第69-70页 |
4.3.2 主游路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 第70-72页 |
4.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72-75页 |
4.3.4 问题及对策 | 第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8-80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2 讨论 | 第79-80页 |
5.2.1 不足之处 | 第79页 |
5.2.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Ⅰ 城市公园主游路植物景观美景度测评照片 | 第84-88页 |
附录Ⅱ “标准化说明” | 第88-90页 |
附录Ⅲ 总体评分表 | 第90-92页 |
附录Ⅳ 因子评价分值参照表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情况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