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1 土壤钾素研究动态 | 第13-20页 |
1.1.1 土壤钾素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1.2 土壤钾素形态和平衡 | 第13-15页 |
1.1.3 土壤钾素固定和释放 | 第15-16页 |
1.1.4 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 | 第16-17页 |
1.1.5 土壤含钾矿物及其转化 | 第17-18页 |
1.1.6 土壤钾素垂直运移研究 | 第18-20页 |
1.2 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概述 | 第20-21页 |
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的效应 | 第21-22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3-27页 |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2.2 试验区概况 | 第24-25页 |
2.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 第24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2.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5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第3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含量和含钾矿物的影响 | 第27-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供试土壤 | 第27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3.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缓效钾和全钾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3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含钾粘土矿物组成 | 第30-31页 |
3.2.4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含钾粘土矿物半定量分析 | 第31-33页 |
3.2.5 土壤粘粒中的伊利石和蒙脱石以及高岭石的线性相关性 | 第33-34页 |
3.3 讨论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 | 第37-4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3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4.2.1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固钾能力的差异性 | 第38-41页 |
4.2.2 土壤固钾率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关系 | 第41-45页 |
4.3 讨论 | 第45-46页 |
4.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的影响 | 第47-5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5.1.1 供试土壤 | 第47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5.2.1 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的差异性 | 第48-50页 |
5.2.2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方程 | 第50-53页 |
5.2.3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常数的差异性 | 第53-55页 |
5.2.4 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速率常数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55-57页 |
5.3 讨论 | 第57-58页 |
5.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的影响 | 第59-6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6.1.1 供试土壤 | 第59页 |
6.1.2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6.2.1 土壤钾素Q/I曲线的差异 | 第60-61页 |
6.2.2 土壤钾素Q/I曲线参数的变化特征 | 第61-63页 |
6.2.3 不同耕作方式对Q/I参数的影响 | 第63-65页 |
6.3 讨论 | 第65-67页 |
6.4 小结 | 第67-69页 |
第7 结论与展望 | 第69-73页 |
7.1 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 | 第69-71页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1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