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 | 第16页 |
1.2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机理 | 第16-18页 |
1.3 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催化剂 | 第18-21页 |
1.3.1 Pd系催化剂 | 第18-19页 |
1.3.2 非Pd系催化剂 | 第19-21页 |
1.3.3 Cu系催化剂 | 第21页 |
1.4 Cu催化剂价态、表面结构对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 金属掺杂对Cu催化剂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22-23页 |
1.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催化剂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理论背景 | 第27-34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7-28页 |
2.1.1 局域密度近似(LDA) | 第27-28页 |
2.1.2 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28页 |
2.2 赝势方法 | 第28页 |
2.3 过渡态理论 | 第28-29页 |
2.4 催化性能评价 | 第29-33页 |
2.4.1 乙烯选择性 | 第29-30页 |
2.4.2 催化活性 | 第30-33页 |
2.5 Dmol~3模块简介 | 第33-34页 |
第三章 Cu催化剂表面结构对H_2和H_2O吸附及解离的影响 | 第34-56页 |
3.1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34-36页 |
3.1.1 计算模型 | 第34-35页 |
3.1.2 计算参数 | 第35-36页 |
3.2 CuO(111)不同表面结构上物种的吸附 | 第36-44页 |
3.2.1 OH,O和H的吸附 | 第36-37页 |
3.2.2 H_2的吸附 | 第37-41页 |
3.2.3 H_2O的吸附 | 第41-44页 |
3.3 CuO(111)不同表面结构上H_2和H_2O的解离 | 第44-55页 |
3.3.1 H_2的解离 | 第44-48页 |
3.3.2 H_2O的解离 | 第48-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Cu催化剂表面结构、价态对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56-94页 |
4.1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56-62页 |
4.1.1 计算模型 | 第56-61页 |
4.1.2 计算参数 | 第61-62页 |
4.2 不同价态单组分Cu催化剂上表面物种的吸附 | 第62-69页 |
4.2.1 C_2H_2和C_2H_4的吸附 | 第62-66页 |
4.2.2 H,C_2H_3,CHCH_3和C_2H_5的吸附 | 第66-69页 |
4.3 不同价态单组分Cu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 | 第69-87页 |
4.3.1 乙烯选择性 | 第69-83页 |
4.3.2 催化活性 | 第83-85页 |
4.3.3 表面结构及价态对乙烯选择性和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85-87页 |
4.4 Cu(0)/Cu(I)双组分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 | 第87-91页 |
4.4.1 C_2H_2和C_2H_4的吸附 | 第87-88页 |
4.4.2 H,C_2H_3,CHCH_3和C_2H_5的吸附 | 第88-89页 |
4.4.3 乙烯选择性 | 第89-90页 |
4.4.4 催化活性 | 第90-91页 |
4.5 Cu(0)/Cu(I)双组分与单组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91-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金属掺杂对Cu催化剂上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影响 | 第94-117页 |
5.1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 | 第94-95页 |
5.1.1 计算模型 | 第94-95页 |
5.1.2 计算参数 | 第95页 |
5.2 金属掺杂改性Cu(0)和Cu(I)催化剂上表面物种的吸附 | 第95-101页 |
5.2.1 C_2H_2和C_2H_4的吸附 | 第95-98页 |
5.2.2 H,C_2H_3,CHCH_3和C_2H_5的吸附 | 第98-101页 |
5.3 金属掺杂改性Cu(0)和Cu(I)催化剂上的乙烯选择性 | 第101-110页 |
5.3.1 金属掺杂Cu(0)催化剂 | 第101-107页 |
5.3.2 金属掺杂Cu(I)催化剂 | 第107-110页 |
5.4 金属掺杂改性Cu(0)和Cu(I)催化剂上的催化活性 | 第110-112页 |
5.4.1 金属掺杂Cu(0)催化剂 | 第110-111页 |
5.4.2 金属掺杂Cu(I)催化剂 | 第111-112页 |
5.5 催化性能与催化剂表面电子结构的关系 | 第112-11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6.1 总结 | 第117-119页 |
6.2 创新点 | 第119页 |
6.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