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福班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章 全福班演剧活动及经营方式 | 第9-31页 |
| 第一节 全福班及其生存背景 | 第9-19页 |
| 一、“全福班”正名 | 第9-14页 |
| 二、生存背景 | 第14-19页 |
| 第二节 全福班的演剧活动 | 第19-23页 |
| 一、活动谱系 | 第19-21页 |
| 二、全福班与上海 | 第21-23页 |
| 第三节 全福班的经营方式 | 第23-31页 |
| 一、组班形态 | 第23-25页 |
| 二、经营管理方式 | 第25-31页 |
| 第二章 全福班艺人 | 第31-51页 |
| 第一节 艺人更迭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三小当家” | 第34-41页 |
| 一、“传奇十部九相思”的创作模式 | 第35-39页 |
| 二、昆剧地域性文化特质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全福班著名艺人考 | 第41-51页 |
| 一、小生全才沈月泉 | 第41-43页 |
| 二、矮子花旦施桂林 | 第43-45页 |
| 三、长子花旦丁兰荪 | 第45-47页 |
| 四、活络面孔陆寿卿 | 第47-49页 |
| 五、持重老外吴义生 | 第49-51页 |
| 第三章 全福班演出剧目 | 第51-70页 |
| 第一节 常演剧目 | 第51-60页 |
| 第二节 剧目演变及其原因 | 第60-70页 |
| 一、场上歌舞——对舞台效果的追求 | 第60-64页 |
| 二、缘事而发——对文学美态的追求 | 第64-70页 |
| 第四章 全福班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第70-78页 |
| 第一节 穷当志益坚——清末民初昆剧的守护者 | 第70-73页 |
| 一、最后的守护者 | 第70-71页 |
| 二、守护乾嘉之风 | 第71-73页 |
| 第二节 落红化春泥——“传字辈”的引路者 | 第73-78页 |
| 一、全福班与昆剧传习所的成立 | 第74页 |
| 二、全福班与“传字辈”的师承关系 | 第74-75页 |
| 三、全福班老艺人对传习所的贡献 | 第75-78页 |
| 结语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 后记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