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文蔚政治思想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导论 | 第6-15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6-7页 |
| 1.研究背景 | 第6页 |
| 2.研究意义 | 第6-7页 |
| (二)柏文蔚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3-14页 |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一、柏文蔚政治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15-19页 |
| (一)时代的产物 | 第16页 |
| (二)新思想的影响 | 第16-17页 |
| (三)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 第17-19页 |
| 二、柏文蔚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42页 |
| (一)共和主义思想 | 第19-26页 |
| 1.“研究革命反清之道” | 第19-22页 |
| 2.主张讨袁,维护共和思想 | 第22-23页 |
| 3.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捍卫共和思想 | 第23-26页 |
| (二)民族主义思想 | 第26-29页 |
| 1.反帝爱国思想 | 第26-27页 |
| 2.督皖期间的国家主权思想 | 第27-29页 |
| (三)民主主义思想 | 第29-32页 |
| 1.建设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 第30-31页 |
| 2.实行议会选举,倡导主权在民思想 | 第31-32页 |
| (四)国共合作思想 | 第32-36页 |
| 1.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 | 第32-34页 |
| 2.主张国共合作 | 第34-36页 |
| (1)支持第一次国共合作 | 第34-35页 |
| (2)呼吁第二次国共合作 | 第35-36页 |
| (五)社会改革思想 | 第36-42页 |
| 1.“头可断,烟不可不禁也” | 第36-38页 |
| 2.“为皖省祛除陋俗,增长文明” | 第38-42页 |
| 三、柏文蔚政治思想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 第42-49页 |
| (一)柏文蔚政治思想的特点 | 第42-46页 |
| 1.爱国救亡是主线 | 第42-43页 |
| 2.紧跟时代的脚步 | 第43-45页 |
| 3.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相结合 | 第45-46页 |
| (二)柏文蔚政治思想的局限性 | 第46-49页 |
| 1.对民主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刻 | 第46-47页 |
| 2.政治思想上的自我矛盾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后记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