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概述 | 第8页 |
1.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发展及特点 | 第8-10页 |
1.3 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发展过程 | 第10-16页 |
1.3.1 弹性静力法 | 第10-11页 |
1.3.2 反应谱法 | 第11-14页 |
1.3.3 时程分析法 | 第14-16页 |
1.4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动力特性分析 | 第19-31页 |
2.1 桥梁结构参数 | 第19-22页 |
2.1.1 概述 | 第19页 |
2.1.2 技术指标 | 第19-20页 |
2.1.3 结构参数 | 第20-21页 |
2.1.4 材料参数 | 第21-22页 |
2.1.5 桩土作用土弹簧刚度 | 第22页 |
2.2 (80+3×150+80)m连续刚构桥有限元模型 | 第22-24页 |
2.3 桥梁结构自振特性计算原理 | 第24-25页 |
2.4 (80+3×150+80)m连续刚构桥自振特性计算结果 | 第25-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谱分析 | 第31-45页 |
3.1 反应谱的输入 | 第31-32页 |
3.2 地震作用组合问题 | 第32页 |
3.3 反应谱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32-39页 |
3.3.1 计算结果 | 第33-36页 |
3.3.2 数据分析 | 第36-39页 |
3.4 弯矩-曲率曲线评价桥墩截面抗弯性能 | 第39-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连续刚构桥地震时程分析 | 第45-68页 |
4.1 地震波的选择和输入 | 第45-47页 |
4.1.1 地震波的确定 | 第45-46页 |
4.1.2 阻尼参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4.1.3 地震波的输入方法 | 第47页 |
4.2 一致激励下二维时程分析 | 第47-60页 |
4.2.1 二维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49-53页 |
4.2.2 时程分析与反应谱分析结果比较 | 第53-59页 |
4.2.3 桥墩截面抗震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4.3 一致激励下三维时程分析 | 第60-67页 |
4.3.1 三维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第60-62页 |
4.3.2 三维时程分析的结果对比 | 第62-65页 |
4.3.3 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连续刚构桥不同影响因素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68-90页 |
5.1 概述 | 第68页 |
5.2 行波效应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8-79页 |
5.2.1 行波效应动力平衡方程 | 第69-70页 |
5.2.2 行波效应计算结果 | 第70-73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73-79页 |
5.3 墩高差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9-84页 |
5.3.1 模型建立 | 第79-80页 |
5.3.2 墩高差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5.3.3 不同墩高差模型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81-84页 |
5.4 横向系梁设置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84-89页 |
5.4.1 横向系梁设置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5.4.2 不同横向系梁设置模型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86-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结论 | 第90-91页 |
6.2 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