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evit中实现地铁围护结构模型的快速生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8-9页 |
1.2.1 BIM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8-9页 |
1.2.2 Revit二次开发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1.4 本文的组织安排 | 第10-11页 |
第二章 Revit二次开发基础 | 第11-18页 |
2.1 Revit简介 | 第11-13页 |
2.2 Revit应用编程接口 | 第13-18页 |
2.2.1 二次开发程序分类 | 第13-14页 |
2.2.2 数据访问与模型修改 | 第14-15页 |
2.2.3 对话框窗口与Revit数据的交互 | 第15-16页 |
2.2.4 单位的转换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围护桩及其钢筋的生成 | 第18-36页 |
3.1 围护桩的特点 | 第18-19页 |
3.2 程序基本流程 | 第19-20页 |
3.3 桩定位线的获取 | 第20-23页 |
3.3.1 定位线的重叠处理 | 第20-22页 |
3.3.2 定位线的排序 | 第22-23页 |
3.4 桩的生成 | 第23-26页 |
3.4.1 判断定位线走向 | 第24页 |
3.4.2 定位线起点偏移 | 第24-25页 |
3.4.3 偏移直线交点的计算 | 第25-26页 |
3.4.4 桩所在直线的生成 | 第26页 |
3.4.5 桩定位点的计算 | 第26页 |
3.4.6 桩的生成 | 第26页 |
3.5 桩钢筋生成 | 第26-36页 |
3.5.1 生成钢筋的程序流程 | 第27-28页 |
3.5.2 过滤钢筋类型、形状 | 第28-30页 |
3.5.3 生成钢筋API | 第30-31页 |
3.5.4 桩参数的获取 | 第31-32页 |
3.5.5 纵筋生成 | 第32-33页 |
3.5.6 螺旋箍筋生成 | 第33-34页 |
3.5.7 加强箍筋生成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地下连续墙的生成 | 第36-51页 |
4.1 地下连续墙槽段特点 | 第36-38页 |
4.2 程序基本流程 | 第38-39页 |
4.3 获取地下连续墙的几何信息 | 第39-41页 |
4.3.1 判断选择元素是否为链接CAD | 第39页 |
4.3.2 提取选择CAD线的图层 | 第39页 |
4.3.3 链接CAD几何信息的获取 | 第39-41页 |
4.4 地下连续墙中心线的生成 | 第41-45页 |
4.4.1 墙边界的重叠处理 | 第41页 |
4.4.2 识别墙厚 | 第41-42页 |
4.4.3 墙中心线的初步生成 | 第42-43页 |
4.4.4 墙中心线的重叠处理 | 第43页 |
4.4.5 墙中心线的裁剪 | 第43-44页 |
4.4.6 墙中心线的截断 | 第44-45页 |
4.5 由墙中心线生成各槽段 | 第45-51页 |
4.5.1 槽段中心线的排序 | 第46-47页 |
4.5.2 定义族实例信息类 | 第47页 |
4.5.3 构造族实例信息对象链表 | 第47-49页 |
4.5.4 生成所有槽段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讨论 | 第51-54页 |
4.1 围护桩生成实例 | 第51-52页 |
4.2 桩钢筋生成实例 | 第52-53页 |
4.3 地下连续墙生成实例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4-55页 |
5.1 文章回顾 | 第54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