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改性填料填充天然橡胶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改性炭黑填充天然橡胶 | 第10-11页 |
1.2.2 改性白炭黑填充天然橡胶 | 第11-12页 |
1.2.3 改性高岭土填充天然橡胶 | 第12-13页 |
1.2.4 改性粉煤灰填充天然橡胶 | 第13-14页 |
1.3 材料的选择 | 第14-18页 |
1.3.1 改性填料的选择 | 第14页 |
1.3.2 改性剂选择 | 第14-17页 |
1.3.3 改性方法选择 | 第17-18页 |
1.4 天然橡胶分类 | 第18-19页 |
1.4.1 固体天然橡胶 | 第19页 |
1.4.2 浓缩胶乳 | 第19页 |
1.5 橡胶补强体系 | 第19-20页 |
1.5.1 炭黑 | 第19页 |
1.5.2 改性粉煤灰 | 第19-20页 |
1.6 橡胶硫化体系 | 第20-21页 |
1.6.1 硫磺硫化机理 | 第20页 |
1.6.2 促进剂 | 第20页 |
1.6.3 其它助剂 | 第20-21页 |
1.7 防老化体系 | 第21页 |
1.8 改性粉煤灰填充天然橡胶的应用 | 第21页 |
1.9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9.1 课题的提出 | 第21-22页 |
1.9.2 研究思路 | 第22页 |
1.9.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改性粉煤灰的制备与表征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31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3 三种偶联剂的红外表征 | 第24-25页 |
2.2.4 改性方法介绍 | 第25-26页 |
2.2.5 三种偶联剂单独改性粉煤灰的制备 | 第26-29页 |
2.2.6 偶联剂复配改性粉煤灰的制备 | 第29-3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改性粉煤灰与炭黑填充天然橡胶性能对比研究 | 第33-39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5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3-3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2.3 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未硫化特性测试分析 | 第35-37页 |
3.3.2 硫化特性测试分析 | 第37页 |
3.3.3 老化性能测试分析 | 第37-3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第4章 改性粉煤灰取代炭黑对天然橡胶低硬度减振制品性能的影响 | 第39-69页 |
4.1 引言 | 第39-40页 |
4.2 实验原料 | 第40页 |
4.3 实验仪器 | 第40页 |
4.4 试样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67页 |
4.5.1 炭黑填充天然橡胶性能研究 | 第41-48页 |
4.5.2 改性粉煤灰部分取代N550填充天然橡胶性能研究 | 第48-55页 |
4.5.3 改性粉煤灰完全取代N550和N774低填充天然橡胶性能研究 | 第55-62页 |
4.5.4 改性粉煤灰完全取代N774高填充天然橡胶性能研究 | 第62-67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