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教师、班主任论文

定边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行为分析--基于社会行动理论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导论第8-17页
    1.1 研究缘起第8-9页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问题第9-13页
        1.2.1 研究现状第9-12页
        1.2.2 文献评述和问题提出第12-13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第13-15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2 研究设计第14-15页
    1.4 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之处第15-17页
        1.4.1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2 研究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二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 社会行动理论第17-20页
        2.1.1 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第17-18页
        2.1.2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第18-19页
        2.1.3 吉登斯的社会行动理论第19-20页
    2.2 社会流动理论第20-22页
    2.3 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行为的调查分析第24-32页
    3.1 调查基本情况第24-26页
        3.1.1 概念界定第24-25页
        3.1.2 定边县基本情况第25页
        3.1.3 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特征第25-26页
    3.2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基本特征第26-31页
        3.2.1 流动意愿强烈第26-27页
        3.2.2 流动主体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第27-28页
        3.2.3 流动趋势以系统内流动为主第28-29页
        3.2.4 流动方向单一,呈现向上流动第29-31页
    3.3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行为的归因分析第32-43页
    4.1 社会情境与价值取向催生流动目的第32-38页
        4.1.1 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人往高处走”社会期待的刺激第33页
        4.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差异与教师更高需求的推动第33-34页
        4.1.3 农村学校有限发展空间与教师争取发展机会的作用第34-35页
        4.1.4 农村学校难以满足教师对更好工作环境的诉求第35-36页
        4.1.5 城乡区隔与教师期望获得良好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声望的作用第36-38页
    4.2 教师所处情境与自身处境推动流动目的的实现第38-41页
        4.2.1 城乡学校对教师需求差异客观上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第38页
        4.2.2 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制度性流动第38-40页
        4.2.3 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处境遇刺激教师自发流动第40-41页
    4.3 小结第41-43页
第五章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行为的社会后果分析第43-49页
    5.1 促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第43-44页
    5.2 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区学校教师短缺现状第44页
    5.3 有利于协调推进义务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行第44-45页
    5.4 不合理流动影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第45-47页
    5.5 小结第47-49页
第六章 结语第49-52页
    6.1 研究总结第49-51页
    6.2 研究不足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56-57页
附录第57-70页
    附录一:调查问卷第57-66页
    附录二:访谈提纲第66-69页
    附录三:访谈对象基本情况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金属锡和ITO衬底上制备纳米结构的SnO2薄膜、阵列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FEM数值求解的性能评估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