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 第13-23页 |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3-15页 |
·外感湿毒,熏蒸肝胆 | 第13-14页 |
·饮食不节,脾胃失运 | 第14页 |
·情志不遂,气血郁滞 | 第14页 |
·劳欲过度,耗伤阴阳 | 第14-15页 |
2.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基本原则 | 第15-18页 |
·解湿热毒为先 | 第15页 |
·调补气血阴阳 | 第15-16页 |
·顾护中焦脾胃 | 第16页 |
·培补先天肾脏 | 第16页 |
·重视活血化瘀 | 第16-17页 |
·结合现代药理 | 第17页 |
·施以情志调护 | 第17-18页 |
3. 中医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的具体方法 | 第18-22页 |
·辨证分型 | 第18-19页 |
·分期而治 | 第19页 |
·专方专药 | 第19-20页 |
·中成药治疗 | 第20页 |
·中医其他治法 | 第20-21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1-22页 |
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概述 | 第23-29页 |
1.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3-24页 |
2.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 第24页 |
3. 慢性乙型肝炎西医治疗现状 | 第24-28页 |
·抗病毒治疗 | 第24-26页 |
·治疗性疫苗 | 第26-27页 |
·保肝抗炎治疗 | 第27页 |
·抗纤维化治疗 | 第27页 |
·免疫调节治疗 | 第27-28页 |
·联合治疗 | 第28页 |
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4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9-34页 |
·研究设计 | 第29页 |
·病例选择 | 第29-30页 |
·治疗方法 | 第30页 |
·疗效指标 | 第30-31页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1页 |
·统计方法 | 第31-32页 |
·两组入选病例治疗前基线情况比较 | 第32-34页 |
3. 治疗结果 | 第34-42页 |
·两组患者间治疗24周乙肝病毒DNA应答比较 | 第34-35页 |
·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HBeAg转阴率比较 | 第35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 第35-36页 |
·两组患者间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第36-38页 |
·两组患者治疗12周和24周自身ALT及AST变化比较 | 第38-39页 |
·两组患者间ALT、AST变化对比情况及ALT复常率比较 | 第39-40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γ-GT、ALP、TBiL、DBiL变化比较 | 第40-41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41-4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2-47页 |
1. 龙柴方的立方依据及临床应用 | 第42-43页 |
2. 龙柴方的组方原理及药物应用 | 第43页 |
3. 龙柴方的立方药味探讨 | 第43-44页 |
4. 龙柴方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 第44-47页 |
·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第44-45页 |
·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对患者HBV DNA及HBeAg的影响 | 第46-47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1. 病例观察表 | 第55-56页 |
2. 中医症状判定积分表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