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9-22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滨海城区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48页 |
·概念及内涵 | 第22-26页 |
·环境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22-23页 |
·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 第23-24页 |
·宜居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 第24-26页 |
·滨海宜居环境的概念及内涵 | 第26页 |
·理论研究基础 | 第26-28页 |
·宜居环境理论 | 第26-27页 |
·城市生态学原理 | 第27页 |
·“以人为本”理论 | 第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国内外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 第28-39页 |
·国外宜居环境评价 | 第28-32页 |
·国内宜居环境评价 | 第32-33页 |
·城市宜居性评价方法 | 第33-39页 |
·滨海宜居环境评价 | 第39页 |
·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9-47页 |
·评价程序 | 第40页 |
·指标选择原则 | 第40-43页 |
·指标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3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3-46页 |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第46-47页 |
·评价等级的划分及其含义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上海市滨海城区宜居环境评价研究 | 第48-65页 |
·上海市概述 | 第48-51页 |
·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48-50页 |
·上海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 第50-51页 |
·上海滨海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51页 |
·上海市滨海宜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1-54页 |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54-59页 |
·数据来源 | 第54-58页 |
·数据处理方式 | 第58-59页 |
·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59-64页 |
·评价结果 | 第59-60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60-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近岸海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第65-99页 |
·概述 | 第65-71页 |
·概念及内涵 | 第66-69页 |
·理论基础 | 第69-71页 |
·近岸海域生态健康评价理论研究 | 第71-81页 |
·近岸海域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 第71-74页 |
·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 第74-75页 |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75-77页 |
·指标体系 | 第77-80页 |
·评价程序与模式 | 第80-81页 |
·近岸海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1-98页 |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框架设计 | 第81-82页 |
·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82-9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94-96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6页 |
·综合评价指数 | 第96-98页 |
·评价等级划分标准 | 第98页 |
·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上海市近岸海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 | 第99-114页 |
·上海近岸海域环境概述 | 第99-101页 |
·上海市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第99页 |
·上海市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 第99-101页 |
·数据的来源与收集 | 第101-102页 |
·监测站点 | 第101-102页 |
·测定项目及样品测定方法 | 第102页 |
·监测数据的处理 | 第102-109页 |
·海域水环境质量 | 第102-105页 |
·海域沉积物质量 | 第105-106页 |
·海域生物质量 | 第106-107页 |
·叶绿素a 和初级生产力测定结果 | 第107-108页 |
·生物指标 | 第108页 |
·海洋物理指标实验测定 | 第108-109页 |
·评价结果 | 第109-110页 |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结果统计 | 第110-111页 |
·结果分析 | 第111-113页 |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滨海城区子系统与近岸海域子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 | 第114-120页 |
·滨海城区和近岸海域的协同健康发展 | 第114页 |
·协同健康发展的评价模型 | 第114-118页 |
·协同健康发展的度量 | 第114-116页 |
·协同健康发展的趋势分析 | 第116页 |
·协同健康发展水平评价标准 | 第116-118页 |
·上海市滨海区域两子系统协同健康关系评价结果 | 第118-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附录1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0-131页 |
附录2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