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养护与维修论文--路基的养护与维修论文

都汶公路次生地质灾害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1章 引言第15-2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依据第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6页
        1.2.1 次生地质灾害机制研究第17-21页
        1.2.2 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研究第21-23页
        1.2.3 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第23-2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2章 研究区震后工程地质背景第29-36页
    2.1 自然地理第29-30页
        2.1.1 地理位置及工程概况第29-30页
        2.1.2 水文气象第30页
    2.2 地质环境第30-34页
        2.2.1 地形地貌第30-31页
        2.2.2 地层岩性第31-32页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第32-34页
        2.2.4 水文地质环境第34页
    2.3 社会环境与人类工程活动第34-36页
第3章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第36-52页
    3.1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分布总特征第36-44页
        3.1.1 次生地质灾害类型第36-37页
        3.1.2 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总特征第37-44页
    3.2 次生地质灾害沿岷江两岸分布规律第44-45页
    3.3 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公路组合关系第45-46页
    3.4 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层岩性关系第46-47页
    3.5 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第47-48页
    3.6 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构造关系第48-50页
    3.7 次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第50-51页
    3.8 本章总结第51-52页
第4章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机制研究第52-85页
    4.1 公路斜坡地震动力响应总结分析第52页
    4.2 都汶公路崩塌次生地质灾害分类及机制分析第52-71页
        4.2.1 崩塌次生地质灾害典型特征分析第52-55页
        4.2.2 崩塌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分析第55-64页
        4.2.3 崩塌次生地质灾害机制分析第64-71页
    4.3 都汶公路滑坡次生地质灾害分类及机制分析第71-76页
        4.3.1 地震滑坡次生地质灾害典型特征第71-72页
        4.3.2 滑坡次生地质灾害典型特征分析第72-73页
        4.3.3 滑坡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机制分析第73-76页
    4.4 都汶公路泥石流次生地质灾害机制分析第76-80页
        4.4.1 泥石流次生地质灾害典型特征第76-77页
        4.4.2 泥石流次生地质灾害类型及机制分析第77-80页
    4.5 震区沿河公路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链机制分析第80-82页
        4.5.1 次生地质灾害灾害链主要特点分析第81页
        4.5.2 次生地质灾害灾害链模式模式第81-82页
    4.6 本章小结第82-85页
第5章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第85-133页
    5.1 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方法第85-89页
        5.1.1 定性预测评价原则与内容第85-86页
        5.1.2 层次分析法第86页
        5.1.3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86-88页
        5.1.4 模糊综合层次预测评价模型第88-89页
    5.2 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89-91页
    5.3 震区公路崩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第91-101页
        5.3.1 评价指标选取第91-92页
        5.3.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及基准值划分第92-93页
        5.3.3 典型崩塌体危险性预测评价第93-101页
    5.4 震区公路滑坡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第101-106页
        5.4.1 评价指标选取第101-102页
        5.4.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及基准值划分第102-103页
        5.4.3 典型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第103-106页
    5.5 震区公路泥石流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第106-116页
        5.5.1 评价指标选取第106-108页
        5.5.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及基准值划分第108-109页
        5.5.3 都汶公路典型泥石流沟危险性预测评价第109-116页
    5.6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预测评价第116-129页
        5.6.1 综合预测评价原则第116页
        5.6.2 综合预测评价单元划分第116-118页
        5.6.3 线性预测评价单元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第118-124页
        5.6.4 点预测评价单元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价第124-126页
        5.6.5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预测评价分析第126-129页
    5.7 本章小结第129-133页
第6章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第133-187页
    6.1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危害基本方式第133-137页
        6.1.1 斜坡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危害方式第133-134页
        6.1.2 泥石流次生地质灾害对公路危害方式第134-136页
        6.1.3 次生地质灾害耦合作用对公路危害第136-137页
    6.2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原则与特点第137-140页
        6.2.1 公路次生地质灾害防治原则第137页
        6.2.2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特点第137-140页
    6.3 公路地质灾害常用防治措施第140-145页
        6.3.1 公路崩塌地质灾害常用防治措施第140-143页
        6.3.2 滑坡次生地质灾害常用防治措施第143-144页
        6.3.3 公路泥石流地质灾害常用防治措施第144-145页
    6.4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第145-157页
        6.4.1 崩塌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6-148页
        6.4.2 滑坡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48-150页
        6.4.3 泥石流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50-157页
    6.5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措施第157-164页
        6.5.1 应急防治特点第157页
        6.5.2 应急防治措施第157-164页
    6.6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永久防治措施第164-179页
        6.6.1 崩塌永久防治措施第164-176页
        6.6.2 滑坡永久防治措施第176-177页
        6.6.3 泥石流永久防治措施第177-179页
    6.7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新型防治措施第179-183页
        6.7.1 爆破技术第180页
        6.7.2 改良宾格挡墙第180-181页
        6.7.3 柔性框架石笼第181-182页
        6.7.4 新型防崩塌落石棚洞第182-183页
    6.8 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链防治措施第183-185页
        6.8.1 灾害链防治特点第183-184页
        6.8.2 灾害链防治措施第184-185页
    6.9 本章小结第185-187页
结论第187-189页
致谢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固话侦管系统中七号信令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