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微博舆论概述 | 第18-24页 |
2.1 微博舆论的含义 | 第18页 |
2.2 微博舆论的形成要素 | 第18-22页 |
2.2.1 微博舆论的主体 | 第18-19页 |
2.2.2 微博舆论的客体 | 第19-20页 |
2.2.3 微博舆论的主客体互动 | 第20页 |
2.2.4 微博舆论的内容 | 第20-21页 |
2.2.5 微博舆论形成的阶段 | 第21-22页 |
2.3 微博舆论的双重伦理功能 | 第22-24页 |
2.3.1 积极正向功能 | 第22-23页 |
2.3.2 消极负向功能 | 第23-24页 |
第3章 微博舆论的伦理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24-33页 |
3.1 微博舆论面临的伦理困境 | 第24-27页 |
3.1.1 舆论主体间诚信缺失 | 第24-25页 |
3.1.2 信息权利的失衡 | 第25页 |
3.1.3 侵犯个人隐私 | 第25-26页 |
3.1.4 交往行为异化 | 第26-27页 |
3.1.5 过度的道德审判 | 第27页 |
3.2 微博舆论伦理困境的主体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3.2.1 道德认知偏差 | 第27-28页 |
3.2.2 主体权利滥用 | 第28-29页 |
3.2.3 多种心理交汇 | 第29页 |
3.3 微博舆论伦理困境的技术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3.3.1 碎片化以及强互动引发舆论伦理问题 | 第29-30页 |
3.3.2 低门槛以及把关人缺失加剧伦理失序 | 第30页 |
3.3.3 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使舆论伦理问题凸显 | 第30-31页 |
3.4 微博舆论伦理困境的社会根源分析 | 第31-33页 |
3.4.1 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 | 第31-32页 |
3.4.2 网络空间相关法律等管理制度的滞后 | 第32页 |
3.4.3 全社会科学使用微博的网络素养不高 | 第32-33页 |
第4章 强化微博舆论的伦理道德体系 | 第33-43页 |
4.1 加强微博舆论主体的伦理意识 | 第33-35页 |
4.1.1 加强对微博舆论主体网络素养的培养 | 第33-34页 |
4.1.2 培养微博主体明辨是非的能力 | 第34页 |
4.1.3 重视名人效应,发挥意见领袖的积极正面引导作用 | 第34-35页 |
4.1.4 充分发挥组织权威性,积极主动“发声” | 第35页 |
4.2 优化微博运营技术,发挥积极的中介调节作用 | 第35-37页 |
4.2.1 优化微博功能设计,完善微博实名制 | 第36页 |
4.2.2 做好议题设置“把关”工作,健全微博辟谣机制 | 第36-37页 |
4.2.3 完善微博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 第37页 |
4.3 健全对微博舆论的监测监督,加强对主客体的伦理规范 | 第37-40页 |
4.3.1 明确相关部门对微博舆论的管理职责 | 第37-38页 |
4.3.2 加强对微博舆情监测部门的指导和管理 | 第38-39页 |
4.3.3 完善微博舆论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 | 第39页 |
4.3.4 加强对微博运营商的行为规范和管理 | 第39-40页 |
4.4 加强对微博舆论的依法管理,为伦理道德体系提供保障 | 第40-43页 |
4.4.1 完善微博舆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 第40页 |
4.4.2 严格依法管理微博舆论 | 第40-41页 |
4.4.3 加强对网民法律意识的培养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