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防己碱脂质纳米粒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16页 |
英文摘要 | 第16-18页 |
缩略语 | 第19-20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20-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41页 |
1 粉防己碱的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1.1 粉防己碱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 第23-27页 |
1.1.1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23-24页 |
1.1.1.1 抗高血压作用 | 第23页 |
1.1.1.2 抗心律失常作用 | 第23页 |
1.1.1.3 抗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 | 第23-24页 |
1.1.1.4 对Ca~(2+)通道的作用 | 第24页 |
1.1.2 其他药理作用 | 第24-27页 |
1.1.2.1 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 第24-25页 |
1.1.2.2 抗纤维及胶原增生作用 | 第25-26页 |
1.1.2.3 降低肺动脉高压与门静脉高压 | 第26页 |
1.1.2.4 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性 | 第26-27页 |
1.2 体内代谢与毒副作用研究 | 第27页 |
2 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27-33页 |
2.1 脂质纳米粒 | 第27-28页 |
2.2 SLN与NLC | 第28-31页 |
2.2.1 基本组成与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2.2.2 纳米粒的结构 | 第29-31页 |
2.2.2.1 SLN的载药 | 第29-30页 |
2.2.2.2 NLC的载药 | 第30-31页 |
2.3 脂质纳米粒的吸收与分布 | 第31-33页 |
3 立题依据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第二章 粉防己碱理化性质研究 | 第41-50页 |
1 粉防己碱体外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41-43页 |
1.1 检测波长的确立 | 第41-42页 |
1.2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1.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2页 |
1.4 专属性考察 | 第42-43页 |
1.5 精密度试验 | 第43页 |
1.6 准确度试验 | 第43页 |
2 粉防己碱理化性质研究 | 第43-48页 |
2.1 溶解度的测定 | 第44-45页 |
2.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第45-46页 |
2.3 热稳定性研究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 | 第50-77页 |
第一节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 第50-61页 |
1 制备工艺的考察 | 第50-52页 |
1.1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1.2 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51-52页 |
1.2.1 初乳的制备 | 第51页 |
1.2.2 搅拌速率与搅拌时间 | 第51页 |
1.2.3 超声条件的考察 | 第51-52页 |
1.2.4 制备工艺 | 第52页 |
2 处方考察 | 第52-61页 |
2.1 脂质材料对粉防己碱溶解性的考察 | 第52-53页 |
2.2 脂质材料的选择 | 第53-56页 |
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 第56页 |
2.4 药物浓度 | 第56页 |
2.5 处方优化筛选 | 第56-61页 |
2.5.1 评价指标及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2.5.2 数据分析 | 第59-60页 |
2.5.3 模型拟合 | 第60-61页 |
3 讨论 | 第61页 |
第二节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评价 | 第61-74页 |
1 SLN理化性质考察 | 第61-66页 |
1.1 透射电镜观察形态 | 第61-62页 |
1.2 粒径测定 | 第62-63页 |
1.3 zeta电位测定 | 第63页 |
1.4 pH值的测定 | 第63页 |
1.5 包封率的测定 | 第63-64页 |
1.5.1 凝胶微柱的制备 | 第64页 |
1.5.2 包封率的测定 | 第64页 |
1.6 SLN体外释药 | 第64-66页 |
1.6.1 释放度的测定 | 第65-66页 |
1.7 稳定性研究 | 第66页 |
2 冻干研究 | 第66-68页 |
2.1 冻干工艺 | 第66页 |
2.2 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 第66-68页 |
2.3 冻干样品表面形态的观察 | 第68页 |
3 脂质与药物晶型评价 | 第68-73页 |
3.1 脂质的DSC研究 | 第69-70页 |
3.2 冻干SLN的DSC研究 | 第70-71页 |
3.3 X-射线衍射 | 第71-73页 |
4 讨论 | 第73-7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四章 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与评价 | 第77-97页 |
第一节 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 | 第77-85页 |
1 制备工艺的考察 | 第77页 |
1.1 制备工艺 | 第77页 |
2 处方考察 | 第77-85页 |
2.1 液体脂质材料对粉防己碱溶解性的考察 | 第78页 |
2.2 固体脂质的选择 | 第78页 |
2.3 混合脂质的选择 | 第78-80页 |
2.4 药物浓度 | 第80页 |
2.5 乳化剂的考察 | 第80-85页 |
2.5.1 处方的优化 | 第81-83页 |
2.5.2 数据分析 | 第83-84页 |
2.5.3 模型拟合 | 第84-85页 |
第二节 粉防己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剂学性质评价 | 第85-95页 |
1 NLC理化性质考察 | 第85-89页 |
1.1 透射电镜观察形态 | 第85-86页 |
1.2 粒径测定 | 第86-87页 |
1.3 zeta电位测定 | 第87页 |
1.4 pH值的测定 | 第87页 |
1.5 包封率的测定 | 第87页 |
1.6 释放度的测定 | 第87-89页 |
1.7 稳定性研究 | 第89页 |
2 冻干研究 | 第89-90页 |
2.1 冻干工艺 | 第89页 |
2.2 冻干保护剂的考察 | 第89页 |
2.3 冻干样品表面形态的观察 | 第89-90页 |
3 脂质与药物晶型评价 | 第90-95页 |
3.1 脂质的DSC研究 | 第90-92页 |
3.2 冻干NLC的DSC研究 | 第92-93页 |
3.3 X-射线衍射 | 第93-9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五章 脂质纳米粒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与体内分布 | 第97-111页 |
第一节 脂质纳米粒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97-105页 |
1 粉防己碱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第97-101页 |
1.1 色谱条件 | 第97页 |
1.2 贮备液的配制 | 第97-98页 |
1.3 血浆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98页 |
1.4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方法学的确证 | 第98-101页 |
1.4.1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98-99页 |
1.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99页 |
1.4.3 提取回收率 | 第99页 |
1.4.4 精密度与准确度试验 | 第99-100页 |
1.4.5 稳定性考察 | 第100-101页 |
2 药物动力学实验 | 第101-104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101页 |
2.2 粉防己碱制剂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2.3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102-104页 |
2.3.1 药动学参数计算 | 第102页 |
2.3.2 实验结果 | 第102-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5页 |
3.1 粉防己碱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3.2 NLC的给药 | 第105页 |
第二节 粉防己碱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织分布研究研究 | 第105-109页 |
1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 第105-107页 |
1.1 色谱条件 | 第105页 |
1.2 贮备液的配制 | 第105页 |
1.3 组织样品的处理 | 第105-106页 |
1.4 方法学的确证 | 第106-107页 |
2 组织分布实验 | 第107-109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107页 |
2.2 粉防己碱制剂的制备 | 第107页 |
2.3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107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107-109页 |
3 本章小结 | 第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全文结论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