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1页 |
1.1 文献综述 | 第17-28页 |
1.1.1 癌症 | 第17-18页 |
1.1.2 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 | 第18-19页 |
1.1.3 靶向治疗 | 第19页 |
1.1.4 酪氨酸激酶及生长表皮因子受体(EGFR) | 第19-20页 |
1.1.5 非小细胞肺癌肺癌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之间的关系 | 第20页 |
1.1.6 酪氨酸激酶突变 | 第20-21页 |
1.1.7 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第21-25页 |
1.1.7.1 吉非替尼 | 第21-23页 |
1.1.7.2 厄洛替尼 | 第23-24页 |
1.1.7.3 阿法替尼 | 第24-25页 |
1.1.7.4 埃克替尼 | 第25页 |
1.1.8 环多胺 | 第25-27页 |
1.1.9 MTT法药物活性检测 | 第27-28页 |
1.2 新型替尼类药物的设计 | 第28-30页 |
1.2.1 基于吉非替尼系列化合物的设计 | 第28-29页 |
1.2.2 基于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系列化合物的设计 | 第29-30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基于吉非替尼系列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31-47页 |
2.1 计算机药物活性模拟 | 第33-34页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4-3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5页 |
2.3 基于吉非替尼设计的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第35-43页 |
2.3.1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36页 |
2.3.2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36页 |
2.3.3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36-37页 |
2.3.4 化合物5a-5e的合成 | 第37页 |
2.3.5 化合物6a-6e的合成 | 第37-38页 |
2.3.6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38页 |
2.3.7 化合物9的合成 | 第38-39页 |
2.3.8 化合物11的合成 | 第39-40页 |
2.3.9 化合物12的合成 | 第40页 |
2.3.10 化合物13a-13e,15a-15e的通用合成方法 | 第40-42页 |
2.3.11 化合物14a-14e,16a-16e的通用合成方法 | 第42-43页 |
2.4 活性检测 | 第43-47页 |
第三章 基于厄洛替尼及埃克替尼系列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7-89页 |
3.1 计算机药物活性模拟 | 第47-49页 |
3.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49-5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50页 |
3.3 路线一:以3,4-二氨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基于先构建左侧环多胺,然后再构建右侧的喹唑啉环系所设计的合成路线 | 第50-67页 |
3.3.1 首先直接合成左侧不含酰胺结构环多胺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50-55页 |
3.3.1.1 化合物18的合成 | 第51-52页 |
3.3.1.2 化合物19的合成 | 第52页 |
3.3.1.3 化合物21的合成 | 第52页 |
3.3.1.4 化合物22的合成 | 第52-55页 |
3.3.2 两种不同结构的环多胺共用一条合成路线的设计 | 第55-58页 |
3.3.2.1 化合物34的合成 | 第57页 |
3.3.2.2 化合物36的合成 | 第57-58页 |
3.3.3 基于使用N,N-二苄基乙二胺合成左侧环多胺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58-63页 |
3.3.3.1 化合物45的合成 | 第60页 |
3.3.3.2 N,N-二苄基乙二胺的合成 | 第60-61页 |
3.3.3.3 化合物48的合成 | 第61-63页 |
3.3.4 基于通过N,N-二苄基乙二胺合成左侧环多胺再进行右侧硝化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63-67页 |
3.3.4.1 化合物51的合成 | 第65页 |
3.3.4.2 化合物52的合成 | 第65-66页 |
3.3.4.3 化合物38的合成 | 第66-67页 |
3.3.4.4 化合物39的合成 | 第67页 |
3.4 路线二:基于先构建右侧喹唑啉环系,然后再构建左侧的环多胺所设计的合成路线 | 第67-72页 |
3.4.1 化合物56的合成 | 第69-70页 |
3.4.2 化合物60的合成 | 第70页 |
3.4.3 化合物61的合成 | 第70-71页 |
3.4.4 化合物62的合成 | 第71页 |
3.4.5 化合物63的合成 | 第71-72页 |
3.5 关于第一条及第二条路线的小结 | 第72页 |
3.6 路线三:以7-氯-6-硝基喹唑啉-4-酮为起始原料设计的合成路线 | 第72-89页 |
3.6.1 化合物67的合成 | 第74页 |
3.6.2 化合物64的合成 | 第74-75页 |
3.6.3 化合物57的合成 | 第75-76页 |
3.6.4 化合物58的合成 | 第76页 |
3.6.5 化合物39的合成 | 第76-78页 |
3.6.6 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脱苄基的尝试 | 第78-79页 |
3.6.7 酰胺结构的还原 | 第79-80页 |
3.6.8 含有连接共轭基团环多胺的新型替尼类化合物 | 第80-81页 |
3.6.9 计算机药物活性模拟 | 第81页 |
3.6.10 化合物69的合成 | 第81-83页 |
3.6.11 化合物70a-70d的合成 | 第83-85页 |
3.6.12 活性检测 | 第85-89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4.1 结论 | 第89页 |
4.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附录 | 第97-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5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35-136页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