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锅炉燃烧器的分类及发展 | 第9-15页 |
1.2.1 锅炉燃烧器的分类 | 第9-11页 |
1.2.2 国外燃烧器的发展历史 | 第11-13页 |
1.2.3 国内燃烧器的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第2章 各项燃烧技术简介 | 第15-23页 |
2.1 分级燃烧技术 | 第15-16页 |
2.1.1 分级燃烧原理 | 第15页 |
2.1.2 分级燃烧的技术特点 | 第15-16页 |
2.2 低负荷稳燃技术 | 第16-18页 |
2.2.1 低负荷稳燃的原理 | 第16-17页 |
2.2.2 低负荷稳燃的技术特点 | 第17-18页 |
2.3 四角切圆燃烧技术 | 第18-20页 |
2.3.1 四角切圆燃烧的原理 | 第18-19页 |
2.3.2 四角切圆燃烧的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2.4 对冲燃烧技术 | 第20-21页 |
2.5 可调煤粉浓淡燃烧技术 | 第21-22页 |
2.6 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 | 第22-23页 |
第3章 金湾电厂锅炉结构 | 第23-36页 |
3.1 金湾电厂锅炉简介 | 第23-25页 |
3.2 汽水系统 | 第25-29页 |
3.2.1 省煤器和水冷壁系统 | 第25-27页 |
3.2.2 过热蒸汽系统 | 第27-28页 |
3.2.3 再热蒸汽系统 | 第28页 |
3.2.4 启动系统 | 第28-29页 |
3.3 燃烧系统 | 第29-30页 |
3.4 风烟系统 | 第30-31页 |
3.4.1 空气系统 | 第30页 |
3.4.2 烟气系统 | 第30-31页 |
3.5 出渣系统 | 第31页 |
3.6 调温系统 | 第31-32页 |
3.6.1 过热蒸汽调温 | 第31-32页 |
3.6.2 再热蒸汽调温 | 第32页 |
3.7 吹灰系统 | 第32-34页 |
3.7.1 锅炉本体吹灰系统 | 第33页 |
3.7.2 空预器吹灰系统 | 第33-34页 |
3.7.3 烟温探针 | 第34页 |
3.8 管路系统 | 第34-36页 |
3.8.1 疏水、放气管道 | 第34页 |
3.8.2 取样管路 | 第34页 |
3.8.3 安全阀排汽管道 | 第34-36页 |
第4章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的特点和应用 | 第36-50页 |
4.1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概述 | 第36-37页 |
4.2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设计特点 | 第37-40页 |
4.2.1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的技术特点概述 | 第37-38页 |
4.2.2 强化着火煤粉喷嘴设计 | 第38页 |
4.2.3 四角切圆燃烧方式的多隔仓辅助风设计 | 第38页 |
4.2.4 UFA(Under fire Air,火下风)喷嘴设计 | 第38页 |
4.2.5 采用可水平摆动调节的SOFA喷嘴设计 | 第38-39页 |
4.2.6 良好炉膛空气动力场 | 第39页 |
4.2.7 低NO_X的排放浓度 | 第39页 |
4.2.8 较低的不投油稳燃负荷 | 第39页 |
4.2.9 良好的调温性能 | 第39-40页 |
4.3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结构特点 | 第40-42页 |
4.3.1 箱壳 | 第40页 |
4.3.3 二次风室及喷嘴摆动系统 | 第40页 |
4.3.4 二次风挡板及控制 | 第40-41页 |
4.3.5 护板及护板框架 | 第41-42页 |
4.3.6 燃烧器与煤粉管道的连接 | 第42页 |
4.4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在金湾电厂中的应用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第42页 |
4.5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在金湾电厂中的优化调整 | 第42-49页 |
4.5.1 燃烧器摆角的调整 | 第42-43页 |
4.5.2 SOFA风的调整 | 第43-45页 |
4.5.3 煤粉细度的调整 | 第45-47页 |
4.5.4 氧量的调整 | 第47页 |
4.5.5 辅助风喷嘴的调整 | 第47-48页 |
4.5.6 燃料风的调整 | 第48页 |
4.5.7 CCOFA风开度的调整 | 第48页 |
4.5.8 再热器减温水量的调整 | 第48-49页 |
4.6 低NO_X同轴燃烧系统在金湾电厂优化调整后的成果 | 第49-5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件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