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现有工业锅炉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 第16-23页 |
2.1 现有工业锅炉存在问题 | 第16-18页 |
2.1.1 给料装置 | 第16页 |
2.1.2 前后拱配置不合理 | 第16-17页 |
2.1.3 配风方式有问题 | 第17页 |
2.1.4 清灰除渣装置需要加强 | 第17-18页 |
2.2 改造措施 | 第18-21页 |
2.2.1 采用新型的给料装置 | 第18-19页 |
2.2.2 优化前后拱配置 | 第19-20页 |
2.2.3 采用合理的配风方式并加入二次风系统 | 第20-21页 |
2.2.4 加入清灰装置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炉拱对燃烧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23-37页 |
3.1 物理模型 | 第23-25页 |
3.1.1 计算对象的选择和优化 | 第23-24页 |
3.1.2 网格划分 | 第24页 |
3.1.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24-25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25-30页 |
3.2.1 基本方程 | 第25-26页 |
3.2.2 湍流方程 | 第26-28页 |
3.2.3 辐射传热模型 | 第28-29页 |
3.2.4 湍流近壁区域的处理 | 第29页 |
3.2.5 气体反应模型 | 第29-30页 |
3.3 改造后锅炉炉内烟气流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0-31页 |
3.4 炉膛温度场 | 第31-35页 |
3.4.1 改造后炉膛压力场 | 第32-33页 |
3.4.2 改造后炉膛浓度场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新型前后拱配置对炉内燃烧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 第37-63页 |
4.1 普通前拱改为延迟着火低长前拱的数值分析 | 第37-45页 |
4.1.1 改造前后炉膛内温度场对比分析 | 第38页 |
4.1.2 改造前后炉膛内压力场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4.1.3 改造前后炉膛内速度场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4.1.4 改造前后各组分浓度场的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4.1.5 改造前后温度场的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4.2 改造后锅炉不同后拱高度和长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61页 |
4.2.1 改造后生物质锅炉不同后拱高度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6-53页 |
4.2.2 改造后的生物质锅炉在不同后拱长度下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配风方式的选择 | 第63-66页 |
5.1 配风方式简述 | 第63页 |
5.2 新型前后拱的配风搭配 | 第63-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