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文教、卫生论文

网络戾气治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研究现状综述第12-17页
        1.4.1 文献综述第12-14页
        1.4.2 理论综述第14-17页
第二章 网络戾气内涵及事件类型分析第17-21页
    2.1 网络戾气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2.2 网络戾气事件类型分析第18-21页
        2.2.1 社会道德类事件第18-19页
        2.2.2 社会矛盾类事件第19页
        2.2.3 文体娱乐类事件第19-20页
        2.2.4 时事政治类事件第20-21页
第三章 网络戾气的形成过程第21-28页
    3.1 网络戾气演变过程的相关梳理第21-22页
    3.2 以“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为例分析网络戾气形成过程第22-28页
        3.2.1 网络戾气显现期第23-24页
        3.2.2 网络戾气累积期第24-25页
        3.2.3 网络戾气爆发期第25-26页
        3.2.4 网络戾气衰减期第26-28页
第四章 网络戾气的形成原因分析第28-34页
    4.1 社会结构性压力逐渐增强第28-29页
        4.1.1 贫富差距扩大,民众心理失衡第28-29页
        4.1.2 阶层逐渐固化,社会压力增大第29页
    4.2 网络新闻媒体与意见领袖推波助澜第29-31页
        4.2.1 网络新闻媒体报道偏离客观公正的立场第29-31页
        4.2.2 意见领袖滥用话语权第31页
    4.3 网民心理因素分析第31-34页
        4.3.1 负面情绪积累——宣泄情绪弥漫第31-32页
        4.3.2 信息压力增强——从众心理驱使第32-34页
第五章 网络戾气的危害第34-38页
    5.1 违反法律准则,破坏网络秩序第34-35页
    5.2 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第35-36页
    5.3 为暴力提供土壤第36-38页
第六章 网络戾气的治理策略第38-45页
    6.1 培养理性网民,提升网民素质第38-40页
    6.2 新闻媒介增强自律,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第40-41页
    6.3 意见领袖控制话语权使用,防止情绪走偏第41-42页
    6.4 政府应疏导社会矛盾,从源头遏制网络戾气蔓延第42-45页
第七章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50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QQ空间中的自我呈现研究
下一篇:触屏界面中的手势交互色彩的效用与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