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好莱坞后启示录电影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7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理由与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后启示录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一、国内后启示录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外后启示录电影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角度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后启示录电影的界定、缘起与发展 | 第17-32页 |
第一节 后启示录电影的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一、作为科幻片的一种亚类型 | 第17-18页 |
二、后启示录电影的概念辨析 | 第18-20页 |
三、和其他相似科幻片的区别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后启示录电影的缘起 | 第22-26页 |
一、文化渊源与现实隐喻 | 第23-24页 |
二、消费刺激与观影需求 | 第24-25页 |
三、生存主义运动的影响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后启示录电影发展概述 | 第26-32页 |
第二章 后启示录电影的类型叙事 | 第32-54页 |
第一节 后启示录电影的叙事结构 | 第32-39页 |
一、U形叙事结构和深层意义 | 第32-34页 |
二、U形叙事结构之末日降临 | 第34-35页 |
三、U形叙事结构之求生与救赎 | 第35-37页 |
四、U形叙事结构之重获“家园”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后启示录电影的空间呈现 | 第39-45页 |
一、流动的空间呈现 | 第40-42页 |
二、封闭的空间呈现 | 第42-44页 |
三、流动与封闭空间中的冲突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多重变奏的生存主题 | 第45-49页 |
一、生存与死亡:身体存在的两种形式 | 第46-47页 |
二、救赎与救世:精神突围的两种方式 | 第47-49页 |
第四节 末日语境中的人物形象 | 第49-54页 |
一、英雄/反英雄的主人公 | 第49-52页 |
二、人性凋零的反派人物 | 第52-53页 |
三、随波逐流的人物群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废墟美学下的影像世界 | 第54-71页 |
第一节 废墟美学及其表现形式 | 第54-61页 |
一、废墟景观的直接表现 | 第55-56页 |
二、废墟景观的衍变形式 | 第56-59页 |
三、废墟美学的影像呈现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末日废墟下的朋克造型 | 第61-66页 |
一、空间废墟中的朋克造型 | 第61-64页 |
二、人物造型的朋克元素 | 第64-66页 |
第三节 渲染末日氛围的声音造型 | 第66-71页 |
一、交代末日背景的语声造型 | 第67-68页 |
二、加剧末日气氛的音响和音乐造型 | 第68-71页 |
第四章 后启示录电影的文化价值观和启示 | 第71-87页 |
第一节 美国拓荒神话和沙漠文化 | 第71-77页 |
一、美国拓荒神话的确认 | 第71-74页 |
二、荒野和沙漠文化的凸显 | 第74-76页 |
三、保守主义的价值倾向 | 第76-77页 |
第二节 文化印记和创伤记忆 | 第77-80页 |
一、时代危机下的文化印记 | 第78-79页 |
二、创伤记忆及想象性解决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后启示录电影的启示 | 第80-87页 |
一、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 第81-82页 |
二、对电影观众的启示意义 | 第82-83页 |
三、对中国类型电影创作的启示 | 第83-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附录 | 第96-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后记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