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 | 第15-23页 |
1.1.1 中药性味理论的演变 | 第15-19页 |
1.1.2 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概述 | 第19-23页 |
1.2 知母的研究概述 | 第23-30页 |
1.2.1 知母的名称研究 | 第23页 |
1.2.2 知母的原植物描述 | 第23页 |
1.2.3 知母产地的考证 | 第23-24页 |
1.2.4 知母炮制方法的考证 | 第24页 |
1.2.5 知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4-25页 |
1.2.6 知母的药理作用 | 第25-30页 |
第二章 知母的性味研究 | 第30-35页 |
2.1 历代本草对知母性味考证 | 第30-33页 |
2.1.1 性的考证 | 第30-31页 |
2.1.2 知母味的考证 | 第31-32页 |
2.1.3 小结 | 第32-33页 |
2.2 关于中药性味理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于知母性味物质基础的可拆分性研究 | 第35-51页 |
3.1 仪器与试药 | 第35页 |
3.1.1 仪器 | 第35页 |
3.1.2 试药 | 第35页 |
3.2 拆分组分的制备方法 | 第35-37页 |
3.2.1 多糖组分的制备 | 第35页 |
3.2.2 乙酸乙酯层组分的制备 | 第35-36页 |
3.2.3 正丁醇层组分和水组分的制备 | 第36-37页 |
3.3 各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的一般物质基础研究 | 第37-51页 |
3.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7-43页 |
3.3.2 各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43-51页 |
第四章 知母各拆分组分质量控制的研究 | 第51-76页 |
4.1 知母药材来源 | 第51页 |
4.2 各部分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51-76页 |
4.2.1 多糖组分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51-54页 |
4.2.2 乙酸乙酯层组分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54-66页 |
4.2.3 正丁醇层组分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66-76页 |
第五章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76-95页 |
5.1 有效部位提取与化学成分分离 | 第76-78页 |
5.1.1 正丁醇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76页 |
5.1.2 乙酸乙酯层组分的分离、纯化 | 第76-78页 |
5.2 化合物化学结构的鉴定 | 第78-91页 |
5.2.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78-81页 |
5.2.2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81-91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91-95页 |
5.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91-92页 |
5.3.1.1 实验用仪器 | 第91页 |
5.3.1.2 实验用药材 | 第91-92页 |
5.3.2 提取分离过程简介 | 第92页 |
5.3.3 结构鉴定数据 | 第92-95页 |
第六章 知母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特性研究 | 第95-111页 |
6.1 多糖分离部分仪器与试药 | 第95页 |
6.2 知母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95-100页 |
6.3 知母多糖的纯度鉴定 | 第100-102页 |
6.4 知母多糖的紫外光谱测定 | 第102页 |
6.5 知母多糖的红外光谱测定 | 第102-103页 |
6.6 知母多糖分子量测定 | 第103-105页 |
6.7 知母多糖中单糖组成的研究 | 第105-111页 |
第七章 知母性味药理学研究 | 第111-129页 |
7.1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解热作用研究 | 第111-114页 |
7.1.1 对干酵母致热作用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7.1.2 对2,4-二硝基酚致大鼠发热模型解热作用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7.2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抗炎作用的研究 | 第114-116页 |
7.3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 第116-122页 |
7.3.1 对正常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7.3.2 对DNFB所致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7.4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利水作用的研究 | 第122-125页 |
7.4.1 对正常大鼠尿量、饮水量的考察 | 第122-123页 |
7.4.2 对水负荷大鼠尿量的影响 | 第123-125页 |
7.5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降糖作用的研究 | 第125-127页 |
7.5.1 对高脂饮料喂养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7.5.2 对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7.6 知母性味拆分组分止咳作用的研究 | 第127-129页 |
第八章 知母性味的归属研究 | 第129-137页 |
8.1 知母的药理作用与其性味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0-135页 |
8.1.1 知母解热作用的性味分析 | 第130-131页 |
8.1.2 知母抗炎作用的性味分析 | 第131页 |
8.1.3 知母免疫调节作用的性味分析 | 第131-132页 |
8.1.4 知母利水作用的性味分析 | 第132-133页 |
8.1.5 知母降糖作用的性味分析 | 第133-134页 |
8.1.6 知母止咳作用的性味分析 | 第134-135页 |
8.2 知母的有效部位与性味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5页 |
8.2.1 多糖组分及正丁醇层组分是知母“苦”味的物质基础 | 第135页 |
8.2.2 乙酸乙酯层组分是知母“甘”味的物质基础 | 第135页 |
8.3 对知母利水作用占存今失的探究 | 第135-137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9页 |
个人简历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