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阔叶混交林碳汇测算与影响因子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森林碳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森林碳汇内涵 | 第19-20页 |
2.2 阔叶混交林 | 第20页 |
2.3 森林碳汇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2.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4 森林碳汇评价方法 | 第22-25页 |
2.4.1 碳汇量估算方法 | 第22-24页 |
2.4.2 碳汇值估算方法 | 第24-25页 |
3 五指山市阔叶混交林碳汇评价 | 第25-30页 |
3.1 五指山市概括 | 第25-27页 |
3.1.1 区域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3.1.2 森林资源及经营现状 | 第26-27页 |
3.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2.1 资料来源 | 第27-28页 |
3.2.2 评价思路与方法 | 第28页 |
3.3 评价结果 | 第28-30页 |
4 五指山市阔叶混交林碳汇分布特征研究 | 第30-35页 |
4.1 五指山市阔叶混交林碳汇空间分布 | 第30页 |
4.2 不同郁闭度上碳汇空间分布 | 第30-31页 |
4.3 不同海拔上碳汇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4.4 不同坡度上碳汇分布特征 | 第32-33页 |
4.5 不同距水域距离上碳汇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35页 |
5 五指山市阔叶混交林碳汇影响因子分析 | 第35-50页 |
5.1 理论模型 | 第35-39页 |
5.1.1 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5.1.2 空间自回归模型 | 第36-37页 |
5.1.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 第37-39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5.3.1 空间自相关性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5.3.2 空间自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5.3.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6 提高五指山市碳汇的对策及建议 | 第50-52页 |
6.1 学会利用自然条件 | 第50页 |
6.2 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 | 第50-51页 |
6.3 优化森林结构 | 第51页 |
6.4 加强森林保护 | 第51页 |
6.5 加强对森林碳汇的研究 | 第51-52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2-56页 |
7.1 结论 | 第52-54页 |
7.2 创新点 | 第54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