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2 耕地伦理利用水平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2.1 土地伦理理论的溯源与提出 | 第14页 |
2.1.1 我国传统土地伦理思想 | 第14页 |
2.1.2 西方现代土地伦理思想 | 第14页 |
2.2 土地伦理概念与内涵 | 第14-15页 |
2.2.1 土地伦理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2 土地伦理的内涵 | 第15页 |
2.3 土地伦理理论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辩证关系 | 第15-16页 |
2.4 耕地伦理利用内涵界定 | 第16-17页 |
2.5 耕地伦理利用的新原则与新要求 | 第17-19页 |
2.5.1 重塑新的价值观 | 第17页 |
2.5.2 注重整体性 | 第17页 |
2.5.3 保持稳定性 | 第17页 |
2.5.4 追求公平性 | 第17页 |
2.5.5 突出生态性 | 第17-19页 |
3 丘陵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的特性分析 | 第19-26页 |
3.1 土地垦殖指数偏低 | 第19-20页 |
3.2 耕地耕作半径偏大 | 第20页 |
3.3 耕地地类占比变化不大 | 第20-21页 |
3.4 区域坡度变化较缓 | 第21-22页 |
3.5 区域土壤类型多样 | 第22-23页 |
3.6 丘陵地区耕地资源利用特性对耕地伦理利用的影响 | 第23-26页 |
3.6.1 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制约耕地伦理利用 | 第23-24页 |
3.6.2 耕作半径偏大制约耕地伦理利用 | 第24页 |
3.6.3 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困难制约耕地伦理利用 | 第24-26页 |
4 丘陵地区耕地伦理利用的水平判定 | 第26-37页 |
4.1 耕地伦理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6-30页 |
4.1.1 耕地伦理利用的评价主体 | 第26-27页 |
4.1.2 耕地伦理利用的评价指标选取 | 第27-28页 |
4.1.3 建立耕地伦理利用评价体系 | 第28-30页 |
4.2 峡江县耕地伦理利用水平的判定 | 第30-34页 |
4.2.1 峡江县耕地伦理利用水平计算 | 第30-33页 |
4.2.2 耕地伦理利用水平标准划分 | 第33-34页 |
4.2.3 峡江县耕地伦理利用的判定结果 | 第34页 |
4.3 制约耕地伦理利用的直接原因分析 | 第34-35页 |
4.3.1 土地的规划利用方面 | 第35页 |
4.3.2 工业的“三废”等污染方面 | 第35页 |
4.3.3 农业面源污染方面 | 第35页 |
4.4 制约耕地伦理利用的根本原因 | 第35-37页 |
4.4.1 耕地利用的价值取向问题 | 第35-36页 |
4.4.2 政府土地利用行为不合理 | 第36页 |
4.4.3 企业经济效益追求造成次生污染 | 第36页 |
4.4.4 农民耕地利用行为不合理 | 第36-37页 |
5 耕地伦理利用的实践途径 | 第37-42页 |
5.1 以耕地伦理利用为目标,成立农民耕地保护协会 | 第37-40页 |
5.1.1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成立的背景与条件 | 第37页 |
5.1.2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主要特征 | 第37-38页 |
5.1.3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组织机构 | 第38-39页 |
5.1.4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主要职责 | 第39页 |
5.1.5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5.1.6 农民耕地保护协会的不足与展望 | 第40页 |
5.2 以土地伦理“道德律”为约束,规范耕地利用行为 | 第40-41页 |
5.3 以土地行政伦理为准则,净化耕地管理环境 | 第41页 |
5.4 以土地伦理研究为抓手,建设耕地伦理学科 | 第41-42页 |
6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