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导言第13-35页
    一、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3-16页
    二、本研究的研究历程与文献综述第16-29页
    三、本研究的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第29-33页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及局限不足第33-35页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人的现代化第35-84页
    一、人的现代化基本原理概述第35-56页
        (一) 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第36-40页
        (二) 人的现代化的动因及模式第40-44页
        (三) 人的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第44-52页
        (四) 人的现代化的规律和经验第52-56页
    二、资本主义与人的现代化的悖反第56-72页
        (一) “物的人格化”与“人的物化”第59-62页
        (二) “资本的增殖”与“人的贬值”第62-64页
        (三) “物的依赖性”与“人的独立性”第64-66页
        (四) “总体发展全面性”与“人的主体性”第66-69页
        (五) “人的异化生存”与“人的自由本性”第69-72页
    三、社会主义之于人的现代化的价值第72-84页
        (一)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世界现代化形态第74-76页
        (二) 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人的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第76-78页
        (三) 生活资料按劳分配:人的现代化的生活保障第78-79页
        (四) 人与自然和谐一致:人的现代化的生态条件第79-81页
        (五)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人的现代化的政治保证第81-82页
        (六)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终极旨归第82-84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渊流精要第84-140页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源泉第84-93页
        (一) 理论渊源: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统的承继第85-87页
        (二) 现实根源:对资本宰制下的人的命运的关切第87-89页
        (三) 方法论基源: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继承第89-93页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演进过程第93-108页
        (一) 孕育期(1839—1843):承接和批判“抽象的人”第94-96页
        (二) 雏形期(1843—1846):发现和立足“现实的人”第96-103页
        (三) 成熟期(1847—1895):解放和发展“现代的人”第103-108页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义第108-140页
        (一) “现实的人”:人的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第109-110页
        (二) “个人需要”:人的现代化的内驱动力第110-113页
        (三) “物质生产”:人的现代化的首要前提第113-116页
        (四) “人类自身生产”:人的现代化的第一动因第116-118页
        (五) “精神生产”: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动能第118-121页
        (六) “社会关系生产”:人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第121-124页
        (七) “普遍交往”: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第124-127页
        (八) “人的异化”:人的现代化的历史阵痛第127-130页
        (九) “联合劳动”: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力量第130-132页
        (十) “自由个性”: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注第132-135页
        (十一) “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理想目标第135-140页
第三章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第140-195页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人的现代化的创新与探索第140-158页
        (一)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创新探索第141-147页
        (二)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的现代化实践第147-158页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人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第158-189页
        (一) 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与国民性改造思潮第158-166页
        (二) 毛泽东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探索第166-173页
        (三) 邓小平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创新第173-179页
        (四) 江泽民人的现代化理论及其实践发展第179-183页
        (五) 新世纪新阶段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183-189页
    三、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第189-195页
        (一) 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相统一第190-191页
        (二) 类的现代化与个人现代化相统一第191页
        (三) 社会现代化与个体现代化相统一第191-192页
        (四) 理念现代化与制度现代化相统一第192-193页
        (五) 党的现代化与群众现代化相统一第193-195页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现实图景第195-241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方位判定第195-208页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现代化的必由路第195-198页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现代化的总依据第198-201页
        (三) 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人现代化的精气神第201-204页
        (四) 人的依赖与物的依赖并存:中国人的存在状态第204-208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现实阻滞第208-229页
        (一)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209-211页
        (二) 民主政治制度或缺第211-213页
        (三) 社会阶层结构固化第213-215页
        (四) 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第215-218页
        (五)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第218-220页
        (六) 文化价值观念浮躁第220-223页
        (七) 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第223-225页
        (八) 人口数量相当庞大第225-229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诱因第229-241页
        (一) 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229-231页
        (二) 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231-233页
        (三)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233-234页
        (四) 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234-236页
        (五) 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236-238页
        (六) 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238-241页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建设策略第241-290页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第241-244页
        (一) 坚持充分发展与公正发展相统一第241-242页
        (二) 坚持多元发展与立体发展相统一第242-243页
        (三) 坚持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相统一第243页
        (四) 坚持高效发展与永续发展相统一第243-244页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第244-259页
        (一) 国内外人的现代化测度相关指标体系概览第244-255页
        (二)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初探第255-259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现代化的战略路径第259-290页
        (一) 实行人性化能力教育,促进中国人的观念行为现代化第260-263页
        (二) 坚持集约型经济增长,夯实中国人现代化的物质基础第263-266页
        (三) 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实现中国人现代化的底线公平第266-269页
        (四) 完善参与型民主政治,健全中国人现代化的权利保障第269-273页
        (五) 发展均等化公共服务,确保中国人现代化的机会公正第273-275页
        (六)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农村农民现代化赶进步伐第275-279页
        (七) 培育现代性文化价值,涵养中国人现代化的精神品质第279-282页
        (八) 建设可持续生态系统,优化中国人现代化的天人关系第282-286页
        (九) 利用全球化发展契机,推动中国人现代化的世界交往第286-290页
结语 挑战与机遇: 13亿多人的现代化第290-292页
参考文献第292-305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05-306页
致谢第306-307页

论文共3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计及相关性的风电场出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电力变压器质量风险分析及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