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 空间 | 第11-12页 |
1.2.2 空间再生产及其效应 | 第12-13页 |
1.2.3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章节安排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2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6-22页 |
2.1 国外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研究 | 第16页 |
2.2 国内农村居民点再生产的研究 | 第16-18页 |
2.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潜力 | 第16页 |
2.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 | 第16-17页 |
2.2.3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内生动力 | 第17页 |
2.2.4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外部驱动力 | 第17-18页 |
2.2.5 小结 | 第18页 |
2.3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在城乡空间演化中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2.3.1 理论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3.2 空间生产理论在城乡空间演化中应用研究 | 第19页 |
2.4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生产效应 | 第19-21页 |
2.4.1 经济空间效应 | 第20页 |
2.4.2 社会空间效应 | 第20-21页 |
2.4.3 制度空间效应 | 第21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21-22页 |
3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理论分析 | 第22-27页 |
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理论推演 | 第22-23页 |
3.1.1 空间表征 | 第22页 |
3.1.2 表征空间 | 第22-23页 |
3.1.3 空间实践 | 第23页 |
3.2 不同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机理 | 第23-27页 |
3.2.1 政府 | 第24-25页 |
3.2.2 企业 | 第25页 |
3.2.3 农民 | 第25-26页 |
3.2.4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 | 第26-27页 |
4 政府主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模式 | 第27-37页 |
4.1 案例区概况 | 第27-32页 |
4.1.1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 第27-28页 |
4.1.2“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 第28-29页 |
4.1.3 泗洪县城乡用地政策 | 第29页 |
4.1.4 泗洪县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情况 | 第29-32页 |
4.2 瓦房社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过程 | 第32-33页 |
4.2.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过程 | 第32页 |
4.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补偿方式 | 第32-33页 |
4.3 政府主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效应分析 | 第33-37页 |
4.3.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积极效应 | 第33-34页 |
4.3.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的消极效应 | 第34-37页 |
5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模式 | 第37-44页 |
5.1 案例区概况 | 第37-40页 |
5.1.1 区位概况 | 第37-38页 |
5.1.2 江苏省扶贫政策 | 第38页 |
5.1.3 泗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 | 第38-40页 |
5.2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过程 | 第40-42页 |
5.2.1 了解农民意愿并设置具体实施措施 | 第40-41页 |
5.2.2 利用各项政策实施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 | 第41页 |
5.2.3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补偿标准 | 第41-42页 |
5.3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效应分析 | 第42-44页 |
5.3.1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积极效应 | 第42-43页 |
5.3.2 政府引导型农村居民点再生产消极效应 | 第43-44页 |
6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比较及其优化对策 | 第44-48页 |
6.1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模式比较 | 第44-46页 |
6.1.1 空间表征比较 | 第44页 |
6.1.2 表征空间比较 | 第44页 |
6.1.3 空间实践比较 | 第44-45页 |
6.1.4 小结 | 第45-46页 |
6.2 农村居民点空间再生产优化与管控对策建议 | 第46-48页 |
6.2.1 尊重地区实际需要 | 第46-47页 |
6.2.2 培养农民参与和监督热情 | 第47页 |
6.2.3 建立健全农村建设用地利益共享机制 | 第47页 |
6.2.4 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功能 | 第47-48页 |
7 结论 | 第48-50页 |
7.1 结论 | 第48-49页 |
7.2 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 | 第49-50页 |
7.2.1 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49页 |
7.2.2 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64页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