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等离子熔覆技术 | 第11-14页 |
1.2.1 等离子熔覆的原理 | 第11-12页 |
1.2.2 等离子熔覆技术的特点 | 第12页 |
1.2.3 等离子熔覆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2.4 稀土元素熔覆层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等离子熔覆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1 铁基自熔合金粉末 | 第14-15页 |
1.3.2 镍基自熔合金粉末 | 第15-16页 |
1.4 等离子熔覆材料的选用 | 第16-19页 |
1.4.1 铁基等离子熔覆层合金元素的选择 | 第17-18页 |
1.4.2 镍基等离子熔覆层合金元素的选择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1-2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2页 |
2.2 熔覆层的表征及测试方法 | 第22-26页 |
2.2.1 组织形貌观察 | 第23页 |
2.2.2 涂层材料元素组成及化学状态分析 | 第23页 |
2.2.3 XRD物相分析及晶粒尺寸计算 | 第23-24页 |
2.2.4 硬度测试 | 第24页 |
2.2.5 摩擦磨损试验 | 第24-25页 |
2.2.6 冲蚀磨损试验 | 第25-26页 |
2.2.7 热震性能测试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工艺因素对熔覆层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27-46页 |
3.1 熔覆电流对熔覆层微观形貌及成分分布的影响 | 第27-34页 |
3.2 熔覆电流对熔覆层性能的影响 | 第34-36页 |
3.2.1 熔覆电流对熔覆层硬度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2 熔覆电流对熔覆层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送粉量对熔覆层组织的影响 | 第36-41页 |
3.3.1 送粉量对熔覆层微观形貌及成分分布的影响 | 第36-41页 |
3.3.2 送粉量对熔覆层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41页 |
3.4 送粉量对熔覆层性能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1 硬度测试 | 第41-42页 |
3.4.2 冲蚀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3.4.3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多元铁基熔覆层显微组织与性能研究 | 第46-84页 |
4.1 熔覆层的微观形貌分析 | 第46-51页 |
4.2 熔覆层的成分分析 | 第51-57页 |
4.2.1 铁基的成分分析 | 第51-52页 |
4.2.2 铁基-1的成分分析 | 第52-53页 |
4.2.3 铁基-2的成分分析 | 第53-54页 |
4.2.4 铁基-3的成分分析 | 第54-57页 |
4.3 熔覆层的相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4.4 熔覆层的常温服役性能分析 | 第58-65页 |
4.4.1 硬度分析 | 第58-60页 |
4.4.2 热疲劳性能 | 第60-62页 |
4.4.3 冲蚀及磨损性能 | 第62-65页 |
4.5 熔覆层热处理后的研究 | 第65-82页 |
4.5.1 时效处理后多元铁基熔覆层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65-75页 |
4.5.2 固溶时效处理后多元铁基熔覆层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 第75-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镍基熔覆层显微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 第84-102页 |
5.1 镍基熔覆层的显微组织分析 | 第84-87页 |
5.1.1 镍基熔覆层显微组织的分析 | 第84-86页 |
5.1.2 添加元素对镍基熔覆层金相组织的影响 | 第86-87页 |
5.2 镍基熔覆层结合强度分析 | 第87-88页 |
5.3 硬度分析 | 第88-91页 |
5.4 摩擦磨损分析 | 第91-92页 |
5.5 冲蚀数据分析 | 第92-94页 |
5.6 热处理对熔覆层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94-100页 |
5.6.1 热处理对镍基熔覆层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94-95页 |
5.6.2 热处理对镍基熔覆层成分的影响 | 第95-98页 |
5.6.3 热处理对镍基熔覆层硬度的影响 | 第98-10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