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42页 |
一、我的边界体验及疑问 | 第10-12页 |
二、何为边界? | 第12-17页 |
三、为什么需要国家边界? | 第17-20页 |
四、理论回顾 | 第20-35页 |
(一)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下的边疆、边界研究 | 第20-27页 |
(二)跨境、移民与跨境民族研究 | 第27-29页 |
(三)跨境瑶族研究 | 第29-35页 |
五、田野概况 | 第35-40页 |
六、内容介绍 | 第40-42页 |
第一章 国家在场:边境管控与新明村瑶民的边界认知 | 第42-68页 |
一、从“有疆无界”到“有疆实界”的中老边境管控 | 第42-45页 |
(一)有疆无界时期 | 第42-44页 |
(二)有疆实界时期 | 第44-45页 |
二、新明社区的形成:民族-国家体系下的离散与整合 | 第45-55页 |
(一)从“叭浦马”来的瑶民 | 第46-50页 |
(二)避难而来的老挝移民 | 第50-52页 |
(三)从龙门来寻亲的瑶族 | 第52页 |
(四)尚岗来的瑶民 | 第52-54页 |
(五)上门女婿与外籍新娘 | 第54-55页 |
三、新明村瑶民的边界认知:历史管控中的紧张与松弛 | 第55-68页 |
(一)去与留的抉择:紧张的人民公社时期(1969-1980) | 第55-61页 |
1.“饿肚子”与“找粮食” | 第56-59页 |
2. 集体“逃走”的光明寨 | 第59-61页 |
(二)扎根新民村:包产到户的实行(1980-2000) | 第61-64页 |
(三)边防站设立后的状态(2000-) | 第64-68页 |
1. 九公里的“缓冲带”:开放与管控共存 | 第65页 |
2.“靠边吃边”的观念 | 第65-68页 |
第二章 矛盾与冲突:新明村瑶民日常生活中国家权威的凸显 | 第68-75页 |
一、从“自由出入”到“持证出入” | 第68-70页 |
二、跨境婚姻问题 | 第70-73页 |
三、边境贸易中的冲突与矛盾 | 第73-75页 |
第三章 跨越疆界:新明村瑶民日常生活中的边界实践方式 | 第75-116页 |
一、“弱者的声音”:新明村瑶民与边防之间的商议 | 第75-83页 |
(一)边防站建立初始的第一次商议 | 第76-79页 |
(二)殴打事件之后的第二次商议 | 第79-83页 |
二、跨越边界的婚姻 | 第83-92页 |
(一)边民通婚中的边界实践 | 第84-89页 |
(二)边民在婚姻实践中体现的能动性 | 第89-92页 |
三、跨越边界的边民贸易 | 第92-105页 |
(一)“以物换物”的边民贸易 | 第93-95页 |
(二)小型规模的边民贸易 | 第95-105页 |
四、跨越边界的社会关系 | 第105-108页 |
(一)“打老庚” | 第105-107页 |
(二) 生意伙伴 | 第107-108页 |
五、跨越边界的互惠 | 第108-116页 |
(一)互惠如何跨越边界 | 第109-113页 |
(二)跨越边界的互惠之功能 | 第113-116页 |
第四章 边界实践的动力 | 第116-129页 |
一、边界实践的文化动力 | 第117-120页 |
(一)“食尽一山换一山”的迁居游耕方式 | 第117-119页 |
(二) 延伸境外的亲属关系与文化认同 | 第119-120页 |
二、边界实践的社会动力 | 第120-123页 |
(一) 边界两侧经济发展的差异 | 第121-122页 |
(二) 瑶族与边民的双重身份 | 第122-123页 |
三、边界实践的经济动力 | 第123-129页 |
(一) 大口岸与小通道:市场经济的驱动与影响 | 第123-126页 |
(二)“靠边吃边”的生活逻辑 | 第126-129页 |
结语 | 第129-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9页 |
附录及田野照片 | 第139-1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150-151页 |
后记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