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2页 |
一、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概述 | 第12-17页 |
(一) 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 第三方参与立法 | 第12-14页 |
2. 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 | 第14页 |
(二) 中国建立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意义 | 第14-17页 |
1. 维护立法的中立性 | 第14-15页 |
2. 体现立法的专业性 | 第15页 |
3. 彰显立法的民主性 | 第15-16页 |
4. 保障立法的科学性 | 第16-17页 |
二、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 人民主权理论 | 第17-18页 |
(二)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8-19页 |
(三) 治理理论 | 第19-20页 |
三、其他国家(地区)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考察 | 第20-26页 |
(一) 美国 | 第20-21页 |
(二) 英国 | 第21页 |
(三) 日本 | 第21-22页 |
(四) 台湾 | 第22-23页 |
(五) 考察结论 | 第23-26页 |
1. 参与程序的法定化 | 第23-24页 |
2. 参与方式的多样化 | 第24页 |
3. 参与主体的主动性 | 第24页 |
4. 参与过程的便民性 | 第24-25页 |
5. 参与机制的配套化 | 第25-26页 |
四、中国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建设及存在的障碍 | 第26-33页 |
(一) 中国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建设 | 第26-30页 |
1. 中国现有法律法规对第三方参与立法的相关规定 | 第26-28页 |
2. 中国各地对第三方参与立法的法治实践 | 第28-30页 |
(二) 当前建立中国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所存在的障碍 | 第30-33页 |
1. 参与立法法律法规层面的不系统 | 第30-31页 |
2. 参与立法的第三方主体积极性不高 | 第31页 |
3. 参与立法的第三方确定机制与储备机制不健全 | 第31-32页 |
4. 参与立法的群众基础性不强 | 第32-33页 |
五、建立中国第三方参与立法机制的对策 | 第33-38页 |
(一) 系统完善第三方参与立法法律法规体系 | 第33-34页 |
(二) 提高第三方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 第34-35页 |
(三) 完善第三方的确定机制与储备机制 | 第35-36页 |
(四) 保障第三方参与立法的群众基础 | 第36-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