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3页 |
1.1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1.1.1 遗传多样性简述 | 第9页 |
1.1.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水平 | 第9-12页 |
1.2 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15页 |
1.2.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 | 第12页 |
1.2.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 第12-13页 |
1.2.3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 第13页 |
1.2.4 简单重复序列(SSR) | 第13-14页 |
1.2.5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标记(ISSR) | 第14-15页 |
1.3 雉科鸟类 | 第15-16页 |
1.4 长尾雉属鸟类概况 | 第16-17页 |
1.5 黑颈长尾雉的概况 | 第17-22页 |
1.5.1 黑颈长尾雉形态特征 | 第17页 |
1.5.2 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 | 第17页 |
1.5.3 人工饲养和繁殖 | 第17-18页 |
1.5.4 再引入研究 | 第18-20页 |
1.5.5 生境特征及生境选择 | 第20-21页 |
1.5.6 食性研究 | 第21页 |
1.5.7 生存状况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研究地概况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和实验设备 | 第23-27页 |
2.2.1 实验前期准备 | 第23-24页 |
2.2.2 野外调查及采样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材料的鉴定 | 第25页 |
2.2.4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5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2.2.6 实验设备 | 第26-27页 |
2.3 提取黑颈长尾雉样品总DNA | 第27-28页 |
2.4 黑颈长尾雉总DNA质量的检测 | 第28页 |
2.5 黑颈长尾雉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8页 |
2.6 黑颈长尾雉ISSR-PCR引物的筛选 | 第28页 |
2.7 黑颈长尾雉样品的ISSR-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2.8 黑颈长尾雉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29-30页 |
2.9 黑颈长尾雉ISSR-PCR随机扩增产物的分析 | 第30-33页 |
2.9.1 电泳谱带位点数据统计 | 第30页 |
2.9.2 多态性(聚类)分析 | 第30-3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3.1 黑颈长尾雉总基因组DNA | 第33-34页 |
3.2 黑颈长尾雉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4-37页 |
3.2.1 模板DNA浓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3.2.2 引物适宜浓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3 ISSR-PCR的循环次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4 ISSR-PCR的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37页 |
3.3 ISSR引物的筛选 | 第37-38页 |
3.4 ISSR扩增结果 | 第38-39页 |
3.5 黑颈长尾雉遗传多样性 | 第39页 |
3.6 黑颈长尾雉的聚类 | 第39-42页 |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2-47页 |
4.1 样品的采集 | 第42页 |
4.2 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4.3 DNA的检测 | 第43页 |
4.4 黑颈长尾雉ISSR-PCR反应体系的探索 | 第43-44页 |
4.5 黑颈长尾雉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分析 | 第44-45页 |
4.6 结论 | 第45-47页 |
第5章 展望 | 第47-50页 |
5.1 黑颈长尾雉保护对策 | 第47-48页 |
5.2 ISSR-PCR的新发展 | 第48页 |
5.3 ISSR-PCR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