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层优化的微网自治调度策略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2.1 微电网调度策略和模型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2.2 多能协同调度技术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2.3 多层优化技术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微网架构与运行机制研究 | 第17-28页 |
2.1 微网基本架构分析 | 第17-23页 |
2.1.1 微网内部源荷架构 | 第17-18页 |
2.1.2 分布式电源结构和特征分析 | 第18-21页 |
2.1.3 需求侧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2.1.4 储能设备特征分析 | 第22-23页 |
2.2 微网运行机制分析 | 第23-25页 |
2.2.1 孤岛运行模式 | 第23-24页 |
2.2.2 并网运行模式 | 第24-25页 |
2.3 微网调度体系分析 | 第25-27页 |
2.3.1 微网调度架构 | 第25-26页 |
2.3.2 微网调度任务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面向智慧工业微电网的调度策略研究 | 第28-44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微电网自治调度策略分析 | 第29-32页 |
3.2.1 多层调度体系分析 | 第29-30页 |
3.2.2 智慧工业园区互动能力分析 | 第30-31页 |
3.2.3 源荷互动策略分析 | 第31-32页 |
3.3 高耗能负荷需求响应模型 | 第32页 |
3.4 自治调度模型 | 第32-37页 |
3.4.1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 | 第32-33页 |
3.4.2 电网层调度模型 | 第33-35页 |
3.4.3 智慧工业园区层调度模型 | 第35-37页 |
3.5 模型求解 | 第37-38页 |
3.5.1 机会约束处理 | 第37页 |
3.5.2 求解过程 | 第37-38页 |
3.6 算例分析 | 第38-43页 |
3.6.1 参数设置 | 第38-39页 |
3.6.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微网多能联合调度策略研究 | 第44-57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微网自治策略研究 | 第44-46页 |
4.2.1 微网能量流动拓扑 | 第44-45页 |
4.2.2 微网需求响应策略 | 第45-46页 |
4.2.3 微网自治调度策略 | 第46页 |
4.3 微网内部源荷调度模型 | 第46-50页 |
4.3.1 分布式电源模型 | 第46-48页 |
4.3.2 储能设备模型 | 第48页 |
4.3.3 电热设备模型 | 第48页 |
4.3.4 可中断负荷模型 | 第48-49页 |
4.3.5 微网优化调度模型 | 第49-50页 |
4.4 模型求解方法 | 第50-51页 |
4.4.1 求解思路 | 第50页 |
4.4.2 求解过程 | 第50-51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51-55页 |
4.5.1 算例参数 | 第51页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A | 第66-68页 |
附录B | 第68-73页 |
1 相关约束 | 第68-70页 |
1.1 各可控单元约束 | 第68-70页 |
1.2 系统运行约束 | 第70页 |
2 需求响应参与市场类型 | 第70页 |
3 算例参数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