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锅炉及燃烧系统论文

中速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案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页
    1.2 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及磨煤机应用情况简介第12-14页
        1.2.1 国外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及磨煤机的发展第12-13页
        1.2.2 国内大型火力发电机组及磨煤机的发展第13-14页
    1.3 中速磨煤机结构及应用第14-18页
        1.3.1 碗式磨煤机第14-15页
        1.3.2 平盘磨煤机第15页
        1.3.3 E型磨煤机第15-16页
        1.3.4 轮式磨煤机第16-18页
    1.4 制粉系统及控制现状第18-19页
        1.4.1 磨煤机制粉系统第18页
        1.4.2 制粉系统控制现状第18-19页
    1.5 先进控制技术在磨煤机中的应用第19-21页
        1.5.1 解耦控制应用现状第19页
        1.5.2 神经网络控制应用现状第19-20页
        1.5.3 动态矩阵预测控制应用现状第20页
        1.5.4 模糊控制应用现状第20-21页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动态模型第23-33页
    2.1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工艺流程第23-24页
    2.2 中速磨煤机动态建模第24-32页
        2.2.1 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负荷被控对象动态模型第24-28页
        2.2.2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出口温度被控对象模型第28-31页
        2.2.3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被控对象动态模型第31-32页
    2.3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中速磨煤机经典控制方案的仿真第33-39页
    3.1 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动态模型简化第33-34页
    3.2 中速磨煤机经典控制方案第34-35页
        3.2.1 单回路单向解耦控制方案第34页
        3.2.2 串级单向解耦控制方案第34-35页
    3.3 中速磨煤机经典控制方案的仿真第35-37页
        3.3.1 中速磨煤机单回路单向解耦控制方案的仿真第35-36页
        3.3.2 中速磨煤机串级单向解耦控制方案的仿真第36-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及仿真第39-48页
    4.1 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方案设计第39-43页
        4.1.1 预测模型第40-41页
        4.1.2 反馈校正第41-42页
        4.1.3 滚动优化第42-43页
    4.2 中速磨煤机动态矩阵控制方案的仿真第43-47页
        4.2.1 中速磨煤机给定值阶跃变化时的仿真第43-44页
        4.2.2 中速磨煤机被控对象时间常数变化时的仿真第44-45页
        4.2.3 改变动态矩阵控制器预测时域长度和控制时域长度的仿真第45页
        4.2.4 改变误差加权矩阵和控制量加权矩阵时的仿真第45-46页
        4.2.5 与中速磨煤机单回路单向解耦控制方案对比分析第46-47页
        4.2.6 与中速磨煤机串级单向解耦控制方案对比分析第47页
    4.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方案的研究第48-61页
    5.1 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方案设计第48-51页
        5.1.1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的串级控制方案第48-49页
        5.1.2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串联控制方案第49-50页
        5.1.3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第50-51页
        5.1.4 经典PID与双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第51页
    5.2 中速磨煤机模糊控制方案仿真第51-60页
        5.2.1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的串级控制方案仿真第51-54页
        5.2.2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串联控制方案仿真第54-56页
        5.2.3 经典PID与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仿真第56-58页
        5.2.4 经典PID与双模糊控制器并联控制方案仿真第58-60页
    5.3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1-64页
    6.1 总结第61-62页
    6.2 展望第62-64页
        6.2.1 中速磨煤机控制方案的展望第62-63页
        6.2.2 中速磨煤机控制装置的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区变异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RGS2基因多态性及其蛋白联合和肽素、AngⅡ/ATIR与子痫前期的相关研究